小型车|多年“怨偶”一汽与海马终将分手 海马能否如愿“重生”?( 二 )


但后来 , 海马汽车发现 , 一汽在这场合作中 , 除了一纸生产资质 , 几乎从未给海马带来任何实质性帮助 。 并且俨然成了一个只会拿取分红的“吸血鬼” 。
随着海马的销量日益陷入惨淡境地 , 双方的矛盾也开始不断激化 , 在这种情况下 , 海马汽车开始不断萌生出摆脱一汽的“束缚” , “单飞”以自救的想法 。
终于在2007年2月 , 海马集团与郑州市国资委签订协议 , 拿到了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的整体国有产权 。 并在7月 , 马不停蹄地成立了海马(郑州)汽车 。
北上发展初期 , 海马汽车的增量确实有所增长 。 在2009年4月上市后 , 海马微车福士达当月销量即突破3000辆 。 但好景不长 , 随着国内车市的变化 , 此前产品的老化、自主研发能力薄弱以及公司内部错综复杂的股权变化等诸多原因 , 海马汽车的销量开始大幅下滑 , 并出现持续亏损 。
2017年 , 海马汽车亏损已达到9.94亿 , 2018年 , 继续亏损16.37亿元 。 连续两年净亏损 , 海马汽车自2019年4月24日起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处理 , 股票代称变为*ST海马 。
在海马汽车看来 , 他们之所以沦落到如今的这步田地 ,一汽难辞其咎 。 “多年以来 , 一汽对一汽海马完全处于放手状态 , 根本就没有任何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投入 。 ”

小型车|多年“怨偶”一汽与海马终将分手 海马能否如愿“重生”?
本文图片

海马汽车创始人兼董事长景柱也曾直言 , 一汽海马的市场表现差 , 有产品投资失败、库存损失大、经营水平差等多重原因 , 但最为致命的还是体制制约 。 “一汽海马股东会和董事会很少正常召开过 , 对产品、投资、研发等战略决策慢、效率低、效果非常差 。 ”
并且回顾海马与一汽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合作历程发现 , 双方几乎从未真正的同心同德 , 恰恰相反 , 二者一直在争夺控制权和话语权 , 海马汽车这个品牌就这样在经年累月的拉锯战中 , 把生命力消磨殆尽 。
如果说终端销售市场的惨淡成绩给海马汽车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 那么资本市场的日益冷落和最终抛弃 , 则像是一盆盆冷水兜头浇下来 , 让海马汽车彻底坚定了脱离一汽的决心 。
海南省伸出橄榄枝
就在海马迫切地想要另寻“佳木而栖”时 , 海南省热情地向海马伸出了橄榄枝——据有关消息称 , 海南省政府决定 , 由海南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接替一汽 , 担任一汽海马的第二大股东 , 与大股东海马汽车实现接管 。
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的背景之下 , 各地政府纷纷出手 , 盛情邀请各大造车新势力与谋求智能电动化改革的传统车企入驻当地 , 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 , 以扶持本土新能源品牌的成长 。
海南省当然也不能例外 。 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 新能源产业更成了重点的发展领域 。

小型车|多年“怨偶”一汽与海马终将分手 海马能否如愿“重生”?
本文图片

就在去年 , 海南发布《海南省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 , 提出2020年、2025年、2030年三个阶段性目标 。 即公共服务领域力争2020年实现清洁能源化;社会运营领域力争2025年实现清洁能源化;到2030年全岛私人领域新增和更换新能源汽车占比100% , 全省全面“禁售燃油车” 。
在这种情况下 , 海马汽车与海南政府可谓是一拍即合:一方面 , 海南省也如愿找到了新能源品牌 , 以进一步推动本土制造业的升级改造 。
另一方面 , 海马汽车投靠海南省后 , 将成为省内唯一的整车企业 , 势必会成为海南省的重点扶持对象 , 坐拥供需双重优势 。 从生产方面 , 政府给与的相关税收优惠 , 将使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 在需求方面 , 海南省全面普及新能源汽车的政策 , 也将营造极佳的市场环境 。 特别是在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背景下 , 东南亚地区的出口需求有望得到释放 。 如此一来 , 海南汽车的前景似乎一片大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