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开创全智控安全管理先河,捍卫动力电池生命线谁领风骚?


2020年5月13日 , 工信部组织制定的GB 18384-2020《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 38032-2020《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和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 增加了电动汽车电池系统热事件报警信号要求 , 重点强化了电池系统热安全等方面的试验和风险防范能力 。

【比亚迪】开创全智控安全管理先河,捍卫动力电池生命线谁领风骚?
本文图片

在此之前的4月17日 , 工信部发布《2020年新能源汽车标准化要点》 , 其中涉及到新能源汽车安全方面 , 要求在动力电池领域加快动力电池安全性能和循环寿命标准的立项 。 毕竟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安全 , 关系到我国新能源汽车长期发展战略 。
近年来 , 国内外各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安全事故层出不穷 , 特斯拉、蔚来、北汽、比亚迪等概莫能免 。 5月4日杭州市一台江淮瑞风在行驶过程中发生自燃 , 虽经过消防队员的紧急扑救 , 但车子仍被烧的只剩铁架 。 国家对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给予了极大重视 。 没有绝对安全的电池 , 只有概率上的区别
新能源车自燃很大程度是因为动力电池的安全性 , 锂离子电池都含有易燃溶剂 , 锂电池活泼、易燃烧是其天性 , 这是先天化学性质所决定的 。
众所周知 , 锂离子电池主要由六部分所组成 , 分别是正极、铝箔、负极、铜箔、隔膜和电解液 , 电池内部的电解液含有大量有机物 , 比如说有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二甲酯 , 这些酯类名字复杂记不住不要紧 ,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性 , 即自备燃爆属性 。
在充放电时内阻会迅速发热、甚至短路 , 因此充放电时热量大部分产生于内阻较大的正极 , 不管是磷酸铁锂电池 , 还是三元电池 , 都不能百分百避免 。 当这些热量聚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火花 。 如此一来 , 电池制造商通常在电池正负极之间引入了隔膜来进行间隔 , 以保证安全 。
麻烦就在于锂离子电池本身太“好动”了 , 其本身也暗藏着诸多刺穿隔膜的隐患 , 对于这个现象有个专业名词叫“枝晶” , 而此现象也是源自锂离子电池的化学性质 , 是其天性 , 不可避免 。
在使用锂离子电池的过程中 , 电极的表面会形成一些类似“小毛刺”一样的物体 , 这种小毛刺就是“枝晶”本晶了 。 伴随使用的频次增多 , 枝晶也是越来越大 , 最终枝晶会刺穿隔膜 , 从而造成短路 。

【比亚迪】开创全智控安全管理先河,捍卫动力电池生命线谁领风骚?
本文图片

于是 , 正极电位越高氧化性越强 , 过充则更强 , 引起化学反应 , 热失控温度降低 , 如果这时候BMS(电池管理系统)照顾的不够周全 , 就极有可能发生各类意外 。 不仅如此 , 高温时材料继续分解还会自动分离出气体 , 起到火上浇油的效果 。 超薄的隔膜、可燃的电解液、永远在生长的枝晶 , 整个锂离子电池就像是把助燃剂和火源给凑到了一块儿 , 中间防护用的“保护膜”还总是有被刺破的风险 , 这隐患能不多吗?
因此 , 很多专家都表示 , 没有绝对安全的电池 , 只有概率上的区别 。 电池热管理、监测预警、火灾抑制 , 一个都不能少
目前 , 业内普遍认为引发新能源汽车自燃的主要诱因是电池热失控 , 而电池热失控的原因主要是热辐射、电池内部短路、恶劣环境滥用等 。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对2017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的起火事故分析统计 , 充电场景是起火的高发场景 , 占比达50% 。 起火事故的原因中 , 动力电池自燃占比为30%以上 , 主要是由于锂电池发生内部或者外部短路后 , 短时间内电池释放出大量热量 , 温度急剧升高 , 导致热失控 。
欧阳明高院士指出 , 由于动力电池在工作时会发热 , 其正常情况下可控 , 但在电池温度过高或充电电压过高时 , 电池内部化学反应会接连发生 , 产生连锁反应 , 使电池内压及温度急剧上升 , 进而引发电池热失控 , 因而引发燃烧或爆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