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黑客领读|滴滴八年(上):突围与垄断-巨头诞生之路( 四 )


快的的补贴战术刺激了订单量的增长 , 快的补贴期间 , 单日订单量最高达到162万单 , 日均128万单 。
但紧随其后 , 滴滴也开始加注 , 越发疯狂的补贴拉锯战在二者间展开 ,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 , 2014年1-2月 , 滴滴与快的的打车补贴金额共计“烧”掉19亿元 , 背后是腾讯与阿里资本的对抗 。
不过很快 , 2014年发生的另一件事终止了滴滴与快的的混战——美国网约车巨头Uber在上海召开发布会 , 宣布进入中国市场 , 主打专车服务 。
两家头部公司都嗅到了危机 , 2014年 , 滴滴与快的分别推出了专车服务 , 迎战外来巨头 。
[汽车]黑客领读|滴滴八年(上):突围与垄断-巨头诞生之路
本文图片

但这样的措施并不够 , 2014年底 , 滴滴完成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的D轮投资 , 引进了淡马锡、DST Global等国际资本 , 但DST在完成投资后即对滴滴发出预警:Uber的目标是扫平中国的网约车市场 , 滴滴与快的会被Uber打垮 。
站在今天的时间点上 , 这样的结论或许不一定经得起推敲 , 但在当时 , 滴滴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 , 任何危险因素都必须被扼杀在摇篮里 。
当时 , DST认为 , 如果滴滴想要存活 , 必须要与快的合并 , 并表示合并后 , 会再向滴滴追加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亿元)投资 。
但两家头部公司的合并谈何容易 , 事实上 , 在2013年大黄蜂危及滴滴与快的的上海市场 , 2014年滴滴快的补贴大战之时 , 两家公司曾两次商议合并 。 但最终 , 快的收购大黄蜂 , 滴滴拿下中信产业基金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亿元)投资 , 二者各自扩张 , 前两次谈判失败 。
不过在第三次谈判的过程中 , 滴滴的另一位关键人物——柳青 , 登上了舞台 。
[汽车]黑客领读|滴滴八年(上):突围与垄断-巨头诞生之路
本文图片

父亲是联想的缔造者——柳传志 , 背后是世界五百强企业联想集团 , 自身更有哈佛大学硕士学位 , 高盛亚洲区执行董事光环 , 柳青为何会被程维说服加入滴滴?各大媒体、论坛对这一事件的争论持续了数年 , 笔者认为此事既木已成舟 , 如今讨论意义不大……
但毋庸置疑 , 柳青加入滴滴为这家公司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
2015年初 , 经过柳青地反复斡旋 , 华兴资本做中间人 , 滴滴快的与背后的腾讯阿里再度坐上谈判桌 。
最终 , 2015年2月14日 , 西方传统的情人节这一天 , 所有人都做出了妥协 , 滴滴快的合并 , 阿里腾讯在出行领域暂时握手言和 。
新公司实施Co-CEO制度 , 滴滴CEO程维与快的CEO吕传伟出任联合CEO , 柳青出任新公司总裁 。
国内两大头部出行企业的合并 , 使得市场格局重新改写 , 以Uber中国的竞争力 , 已经不足以对新的滴滴产生威胁 。 最终 , 2016年8月 , 滴滴出行成功完成对Uber中国的收购 。
滴滴出行如程维所愿坐稳了国内出行服务的龙头席位 , 从这一年开始 , 滴滴驶上了快车道 。
在国内业务方面 , 快车业务、顺风车业务、巴士业务、拼车业务 , 甚至是共享单车业务 , 滴滴迅速进入了出行领域的每一个战场 。
在国际业务方面 , 滴滴与美国出行服务公司Lyft、东南亚出行服务公司Grabtaxi展开了从投资 , 到产品 , 再到技术的全方面合作 , 并与Lyft打通了跨境联通 , 滴滴用户可在美国使用滴滴App叫到Lyft的车辆 。
在产业层面 , 滴滴的快速发展促使中国交通部等七部委联合颁布《网约车暂行管理办法》 ,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网约车合法化的国家 。
而在技术层面 , 滴滴开始摆脱叫车平台的帽子 , 2015年5月 , 滴滴“机器学习研究院”成立并展开全球科学家招募计划 , 技术团队快速扩张 , 次年5月 , 滴滴“机器学习研究院”升级为滴滴研究院 , 推动移动出行领域技术突破与人才开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