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毁#家长的“反话”真能鼓励孩子?也可能会“摧毁”孩子的自信心

“乐乐真不是个好孩子,奶奶不喜欢你了”,站在一旁的小孙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这已经不是奶奶第一次用“反话”来试图引导小孙子了。比如上一次,为了让小孙子多吃点饭,奶奶竟然说“你再不吃饭,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
“说反话”也许一次两次管用,可是如果使用不当,长期让孩子站在和家长对立的立场,困对孩子带来的伤害非常之大。
 #摧毁#家长的“反话”真能鼓励孩子?也可能会“摧毁”孩子的自信心
文章图片

家长“说反话”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伤害?
从家长的心理层面来看,我们总使用“说反话的方法试图去教育孩子,纠正孩子,是为了告诉孩子如果不按照大人的做法,孩子将会面对什么样错误的结局。
可是在孩子看来,也许并不会因为即将面对糟糕的结局而瞬间转换当下的抉择,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恐吓,一种来自最亲密关系中的威胁。
孩子容易变得胆小怯懦
知乎上曾有一位妈妈寻求帮助:我的孩子总是胆小怯懦,怎么办?
回答近五千条,但无一得到这位妈妈的认同。直到她发布了下一条“感谢**网友的勇敢批判,我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才完全解决了她的困难。
三线城市中,单身母亲独自抚养未成年的儿子,她把所有期望都寄托在这个小生命上。每日的鞭策,鼓励,催促,也让儿子变得越来越胆怯。
用她的话说“我似乎总是让孩子”,比如她希望儿子的轮滑滑的更快一些,于是“你滑的慢就像乌龟一样”的话出现在孩子的耳朵里。
【 #摧毁#家长的“反话”真能鼓励孩子?也可能会“摧毁”孩子的自信心】本想着通过运动让孩子变得更有胆量,殊不知,这些“反话”之后,却让孩子变得更加胆小怯懦。
“反话”,更多时候,让孩子产生了不安全感,甚至恐吓感,尤其是这种话出自孩子最信任最热爱的人,应有的温暖与保护,瞬间变成了威胁与危险,孩子没有安全感,自然就会变得胆小怯懦。不过相比胆小怯懦,更可怕的是孩子的冲动。
孩子容易变得冲动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孩子期末考试成绩不佳,随即离家出走,3天后发现在街头衣衫褴褛,却不敢回家。而这段可怜的遭遇,竟是源自于考试前父母的一句话“你要是这次考不好,你就别回家了”。
父母以为是一种激励,可却让孩子幼小的心灵生成一种扭曲的概念“我考不好,爸爸妈妈就不能让我回家”,于是离家出走成了这句话最终的败果。
冲动,是这次事件中孩子对于父母“反激励”的错误理解,他并没有能力去理解父母是在鼓励自己,而父母的莽撞“反话”恰恰助长了孩子最容易养成的冲动习性。
反激励,如果长期延续,会让孩子对于问题从处理方式愈加冲动,他们更加愿意去快速行动快速做决定以证明父母的“反话”是错误的。
而快速,往往就会形成不必要的伤害。
错误的鼓励,往往带给孩子更多的是伤害,如何既有鼓励,又能保护孩子?正确的鼓励方法,家长要学会。
家长如何正确鼓励孩子?
1、让鼓励更具温度和保护感
在子女教育中,似乎掌控型父母越来越多,掌控之下,我们看到的未必是父母的爱,反而是冷冰冰的鞭挞。
所有的教育,最原始的初衷是为了被教育者能够有爱的成长,而鼓励也要遵循有温度,有保护感的原则。
我当然理解大多数父母在看待孩子成长的问题上,焦虑大过放松。但如果我们调换一下,放松大过焦虑,也许我们就可以实现为孩子提供温暖的鼓励。
比如2019年以707分被北大录取的中文系女生王心怡,说她是才女,未免有些浮躁,但说她是一个有着爱的贫穷女孩,再恰当不过。在她的《感谢贫穷》一文中,处处展示着母亲对其的爱护,以及在贫穷中家人之间的互帮互助。
所以你看,我们生活条件不错,每天为孩子花费巨额教育资金的家庭中,为何没有如此的感恩之女?
因为我们的温度不够,我们的保护感也不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