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周朝■为何曾经的贤臣太师皇父会背上佞臣之名?也许正是因为这首诗歌

在前面的两篇文章中,咱们先后“走访”了周王室和秦国,看到两家都在进行着继承人的变更,让非嫡长子成为了法定接班人。但双方有所不同的是,秦国的变更是由嫡长子主动提出的,不仅整个过程平稳顺利,就连日后的史实也印证了这次更替的正确。但反观周王室的这次换太子,那真是震惊朝野、贻害无穷。也正因如此,一位朝中大员敏锐地感觉到了事态的发展不对,选择避祸远走。可他这一走不要紧,不仅没有人夸他此举明智,还让他及其亲友、属下共七人背上了佞臣的骂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咱们还得先知道背上佞臣之名的这些人到底是谁。他们正是幽王刚一继位便任命的“卿士”皇父,以及“司徒”番、“冢宰”家伯、“膳夫”仲允、“內史”聚子、“趣马”蹶、“师氏”楀这七个人。那他们真的就是历史上很多学者所公认的幽王身边的宠臣、佞臣么?在下以为这评价似乎有失偏颇,先不论其他六人功过,仅皇父其人背负上这佞臣之名,就十分冤枉了。
 守护周朝■为何曾经的贤臣太师皇父会背上佞臣之名?也许正是因为这首诗歌
文章图片
因为,据《竹书纪年》记载,早在宣王二年,姬静还是意气风发的中兴之主时,皇父与程林休父就被宣王委以重任,且皇父所任之职乃是国之太师,可见其品德与才干是受到天子赏识的。之后,在《竹书》与《诗经·常武》中都曾提到,在宣王六年时,皇父、休父二人又随天子征讨徐夷,并取得大胜、立下战功,足见皇父能文能武,实为中兴的股肱之臣。
可是,这样一位中兴时代的文武能臣,怎么到了幽王时期就变成了祸国殃民的佞臣了呢?这恐怕还是源于《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这首诗歌。为了搞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咱们先来看看这首诗歌都写了什么。
《十月之交》这首诗歌全文共分为八章三个部分,以一位周朝小吏的视角写出了他自己对幽王时期日食、月食、地震等灾难频发,而执政者不能自警的叹息。又提到皇父等七位重臣在王朝危难之际,竟然抛下君王,带着家境富足的人们去躲避灾难。最后这位小吏感叹自己人生和仕途中的不幸,但仍表达了自己不会逃离,愿意尽忠职守的决心。
 守护周朝■为何曾经的贤臣太师皇父会背上佞臣之名?也许正是因为这首诗歌
文章图片
这样看来,这首诗歌的作者真是一位爱国的忠臣义士,而与其相对的皇父等人,虽位高权重却“组团逃跑”,真是大大的奸佞之徒啊。可是再对比一下先后两段时期的记载,会感到彼此间矛盾重重,甚至觉得两个皇父就不像一个人似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为了搞清楚原因,在下又仔细研读了一下各段记载,还把其先后所发生的事件也结合在一起来看,甚至把商朝末年那段时期的历史都翻出来对比了一下。终于想明白了皇父“逃跑”的原因,以及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在鄙人看来,皇父应该还是位贤臣,只是在避祸这件事上做得有些欠妥,但其中依然还是有功于后世的。那在下为何依然坚信皇父是贤臣呢?他到底功在何处,又有哪个地方欠妥呢?就让我给大家解释一下:
 守护周朝■为何曾经的贤臣太师皇父会背上佞臣之名?也许正是因为这首诗歌
文章图片
1、宣王一生眼光独到,不太会看错人
纵观宣王一生,启用了诸如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仲山甫等等众多贤臣,共同成就了西周末期难得的中兴。即使到了晚年,他曾犯下不听人言、疏远大臣,甚至杀害杜伯的过失,但依然未见到宣王一朝出现过什么奸佞之人。从这些方面足见宣王的眼光独到,在选贤任能方面颇有心得。因此,同样是被宣王提拔重用的太师皇父,理应不会是道德败坏的奸佞小人。
2、皇父有两次机会可以选择避祸,但他都没有离开
按《十月之交》这篇诗歌所叙,皇父及其亲族舍弃君王逃跑之时,正好发生了日食这种异象,让他们看上去好像在躲避灾难,是种自私自利、胆小怕事的表现。可是要说因异象而避祸,此前至少发生过两次亡国预兆,但皇父都没有选择离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