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化」教育孩子“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那么上策是什么?( 三 )



教育是门艺术 , 讲究的是简单和精巧 。 改变“讲道理”的思维定式 , 变通一下 , 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

「露化」教育孩子“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那么上策是什么?
文章图片


有位妈妈 , 从孩子一岁半时 , 开始每晚给孩子刷牙 , 可小家伙怎么都不配合 , 任凭妈妈讲多少道理都没用 , 刷牙成了天天必打的战争 , 总是弄得双方都不愉快 。

后来 , 这位妈妈想了一个办法 , 孩子有一个很喜欢的小熊玩具 , 妈妈在晚上要刷牙前跟孩子说:“宝贝 , 小熊这么长时间没刷牙 , 牙疼了 , 长龋齿了 , 你帮它刷刷牙好吗?”孩子很乐意地接过妈妈准备好的牙刷帮小熊刷起来 。

给小熊刷完牙后 , 妈妈表扬孩子刷得好 , 并说:“小熊真乖 , 给它刷牙它配合得真好 。 ”然后问孩子:“宝宝想不想让小熊看看你也很乖 , 也会好好配合妈妈刷牙?”孩子高兴地说好 , 史无前例地配合妈妈刷牙 。 这样几天下来 , 孩子再也不厌烦刷牙了 。

还有一位家长 , 说他4岁的孩子有两个毛病 , 一是不听话 , 一是爱哭 。 问我怎么办 。 我让他举出最近的一个不听话的例子 。

他说孩子这几天总是在晚上临睡觉前要下楼玩 , 无论家长怎么给他讲外面天黑了 , 小朋友都回家了 , 明天再玩之类的话 , 孩子都不听 , 就是哭着要下楼 。

我说 , 你说的两个毛病其实是一个 , 可以一起解决 。 从今天开始 , 一切事情尽量听孩子的 。 如果他临睡前想下楼 , 你就辛苦点 , 抱他下楼 , 他想在楼下待多长时间 , 就待多长时间 , 在其他事情上也采取类似的做法 。

家长有些吃惊 , 很顾虑的样子 , 但回去还是按着我说的做了 , 结果让他意想不到 。

他后来告诉我 , 当天孩子在临睡前又要下楼 , 家长没说什么 , 愉快地给他穿好衣服 , 带他下去 。

外面很黑 , 冷风嗖嗖的 , 楼下空无一人 , 他刚把孩子放地上 , 孩子就要他抱着回家 。

家长故意说既然下来了 , 多待一会儿吧 , 孩子说什么也不肯多待 , 说想回家睡觉 。 回家后 , 孩子一下变得很听话 , 让刷牙就刷牙 , 让脱衣服就脱衣服 。

此后其他的一些小事上 , 家长也都少说多做 , 尽可能倾听孩子的意见 , 结果孩子哭闹大大减少 。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把有效教育和无效教育区分为“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 。

“君子之学”是从耳朵进来 , 进入心中 , 传遍全身 , 影响到行为;而“小人之学”则是从耳朵进来 , 从嘴巴出去 , 只走了4寸长 , 所以难以影响到整个人 。

用思想家卢梭的话来说就是 , “冷冰冰的理论 , 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 , 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 , 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 , 它所揭示的是我们该怎样想 , 而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做” 。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了东西方先哲们的观点: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 , 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 。

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 , 首先取决于情绪 , 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 , 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成年人尚且如此 , 何况孩子 。

「露化」教育孩子“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那么上策是什么?
文章图片


03
教条不重要 , 教养才重要

做“不讲道理”的家长 , 并非完全否定言语的必要性 , 而是强调口头教育的适度性和行为教育的重要性 。 这里另有3条建议 。

  • “讲道理”一定不要口是心非

想给孩子讲点什么道理 , 必须首先确认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 。

我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心口不一的家长 , 比如有的家长明明自己对孩子的考试分数斤斤计较 , 向我讨教的问题却是: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 , 如何给孩子做思想工作 , 让他不要在意分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