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新冠患者“复阳”谜局:有人不产生抗体,病毒或慢性携带( 三 )


李艳解释 , IgG大于IgM数值的4倍 , 说明患者产生了很强的抗体 , 恢复得非常好 , 再加上两次核酸阴性 , “(出院)一点问题没有 。 ”
对部分复阳患者做抗体检测后 , 李艳发现 , 他们基本都有抗体 , 但数值不高 , 免疫力相对较弱 。
“现在到了疫情中晚期 , 隐性感染过的病人应该已经产生抗体了 , 可以对新入院病人都做抗体检测 , 排查一下 。 ”李艳建议 。
张笑春也建议 , 抗体检测的敏感性达到了核酸检测敏感性的前提下 , 可以将抗体检测纳入出院标准 , 但是不能要求必须满足抗体检测阳性的标准 , 因为有少数患者可能无法产生抗体 。
她认为 , 加上抗体检测后 , 5条出院标准中患者满足4条 , 就可以出院 。
不过 , 目前抗体检测技术尚未成熟 , 试剂盒刚研制出来不久 , 还有待改进 。 此外 , 每个人产生抗体的时间、数量不同 , 诊疗方案中很难给出绝对的答案 。
慢性携带的可能
“复阳”有无可能是患者出院后被二次感染?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说 , 康复者马上再感染 , 有违病毒学和免疫学基本原理 。 人体对抗病毒靠免疫反应 , 免疫反应产生后再遇到病毒会被激发 , 不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消退 。 至少6个月、一年内不会再受感染 。
“从SARS的经验来看 , 绝大数人都能产生抗体 , 可以持续一段时间 , 但不排除有的人出院时还没产生抗体 , 出院之后病情反复 。 ”郭威向澎湃新闻分析 。
个人年龄、饮食习惯、睡眠、身体状况等会影响免疫力 , 进而影响抗体的产生 。 医生往往会建议病人吃鸡蛋、喝牛奶 , 补充维生素、高质量蛋白质 , 提高免疫力 。
但李艳发现 , 有的病人临床恢复得很好 , 5次核酸都是阳性 , 就是不产生抗体 。
她的一位同事 , 50多岁 , 和妻子都感染一个月了 , 核酸检测为阳性 , 没有临床症状 , 肺部只有很少阴影 , 一直没有测出抗体 。 两人每天吃10粒维生素、补充高蛋白营养 , 年纪轻一些的妻子终于出现抗体了 , 但同事自己还没有 。
“这个病毒有点诡异 , 有人不产生抗体 , 但会发病;也有人不产生抗体 , 但无任何临床症状 。 ”李艳说 , 病人如果其他指标都符合出院标准 , 但是不产生抗体 , 现在也不会让他出院 。
张笑春同事的经历更波折 。 这位同事30多岁 , 2月前感染了新冠病毒 , 住院一周左右 , 肺部炎症吸收干净 , 两次核酸检测阴性 , 无临床症状 , 出院了 。
出院20天后 , 核酸复查为阳性 , 被送到隔离点隔离 , 期间也没有任何临床症状 , 几天后复查 , 转为了阴性 。 等到14天隔离期快满时 , 复查又变成了阳性 , “搞得大家很郁闷 , 不知道该怎么办 。 只能让他在隔离点住着 , 直到核酸连续为阴性 , 或者检测到抗体 。 ”
张笑春说 , 不产生抗体或者产生抗体比较晚的患者 , 出院后 , 一旦免疫力下降 , 无法抵御病毒 , 就容易出现病情反复 , 体内病毒量增加 , 这时候 , 再做核酸复查 , 很可能会复阳 。
张笑春强调 , 病情反复不能算作“复发” , 但“同一种病毒反复 , 也可能有传染性” 。
为避免患者病情反复传染人 , 第六版和第七版诊疗方案中 , 均提出出院患者隔离 , 并进行健康监测 。
3月3日 , 北京大学和中科院的两位研究员在《国家科学评论》上发表论文 , 称新冠病毒已产生了149个突变点 , 并演化出两个亚型 , 两个亚型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 同一时间 , 《印度教徒报》报道 ,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表示新冠病毒正在发生变异 。 巴西研究人员也发现 , 国内2例确诊病例 , 一例与德国发现的病毒、一例与英国发现的病毒相似 。
目前国内关于新冠病毒是否发生变异 , 尚无定论 。 军队前方专家组组长、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专家刘又宁在央视节目中说 , “从临床上来看 , 看不出病毒已经有变异了 。 ”
郭威担心 , 现在有研究显示新冠病毒有两种型别 , 患者出院后 , 若体内抗体无法抵抗另一变异病毒的侵袭 , 可能会再次感染 。
此外 , 新冠病毒是否将发展成慢性携带病毒 , 也引人关注 。
2月19日 , 王辰院士接受《新闻1+1》采访时提到 , SARS病毒的传播性和致病性都很强 , 不易存活和持续传播 , 因为它要是把宿主杀死了 , 它自己也不在了 。 新冠病毒有可能会转成慢性 , 像流感一样长期存在 , “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 对此我们要做好准备 。 ”
张笑春持相同观点:新冠病毒可能会发展成慢性携带 , 像流感一样 , 和人类长期共存 。 这样病毒的传染性会越来越强 , 致病能力越来越差 , 患者症状轻或者没什么症状 。
但郭威认为 , 新冠病毒被慢性携带的可能性不高 , 不过可能会有少量病毒附着在患者的鼻咽、口咽黏膜上 , 一般不发病 , 也不侵犯呼吸道黏膜 。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认为 , 不必过于恐慌新冠病毒慢性携带的可能性 , 以乙肝为例 , 全国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中 , 约90%的携带者不发病 。
彭志勇觉得 , 病毒毒性越低 , 发展成慢性病的几率越高 , “新冠病毒会不会变成慢性携带 , 现在(判断)还为时过早 , 有待观察 。 ”
聚焦“复阳”传染性
“复阳”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 , 也是舆论聚焦的问题 。
2月25日 , 在广州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 ,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中心ICU主任李粤平提到 , 从技术上 , 很难区分复阳患者体内是活病毒还是死病毒 。 不过他们的密切接触者全是阴性 。 这说明 , 复阳患者暂未出现传染现象 。
「肺部」新冠患者“复阳”谜局:有人不产生抗体,病毒或慢性携带
文章图片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感染病中心ICU主任李粤平 。南都采访人员 梁炜培  图
针对患者复阳的情况 ,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主任徐海波及其团队 , 对4名医护感染者进行研究 , 发现他们出院5到13天后核酸检测变为阳性;之后的4到5天内 , 做了3次核酸检测 , 都是阳性;换其他制造商的试剂盒再测一次 , 还是全部阳性 。 隔离期间 , 4人没有症状 , 肺部影像跟出院时一样 , 没和有呼吸道症状的人接触 。 其中3人出院后居家隔离 , 家属没被感染 。 由此 , 他认为 , “一定比例的痊愈患者或许仍是病毒携带者 。 ”这一研究成果2月27日在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上发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