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乡村 诗意的村庄( 四 )


“参天之树 , 必有其根;环山之水 , 必有其源 。”想必在遥远的年代,不像现在对名人如此追捧、渲染 。不然,一个何如宠就足以争得不可开交了 。在婺源,除了何田坑、菊径之外 , 还有赋春、言坑、项山、箬坦、泽山、思溪、金盘等地都姓何 。然而 , 无论婺源有多少村庄姓何,都是从何田坑发脉的 。若是再往源头去追溯 , 那就是中国何氏的发祥地——庐江郡(今安徽庐江县)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何氏出庐江 。
何田坑、菊径,虽然都属婺源的东北部,但隔着一百多公里的路程 。何令通能够从何田坑跋山涉水到菊径游历,并且独具慧眼,看到了后有靠山前有活水中的“山水相通,气运不绝” 。
村口的香樟、祠堂、太平桥 , 一如绕村而过的溪水,在经年述说着菊径久远的故事 。从泽山到菊径,是我徒步访问的路线 。泽山的何氏宗祠,几年前在何况兄的倡导下,已改成了“泽山书堂” , 开始拓展了祠堂的功用 。秋日里,我登上前山的茶地里,看到粉墙黛瓦的菊径村依偎着樟绿枫红的后山,而溪水清亮如环,紧紧地抱着村庄 。看来 , 菊径从村庄开基,完全是依照“八卦”形进行设计建造 。难怪 , 后人将菊径村称为“中国最圆的村庄” 。
循着何令通隐身婺源修道的路径,我去了灵山 。当年,他在江湾人江文采资助下建造的碧云庵,早已成了废墟,留给我的只有蓬勃的茅草与荆棘 。不可思议的是,他在灵山修道的四十年里却为婺源,乃至徽州留下了一个个堪舆“杰作” 。比如:婺源江湾、济溪,安徽宏村等,都是他卜居与规划的 。时光,可以流逝掉许多事与物 。而行走在这些村庄,我依然能够看到青山依旧,碧水长流,依然能够在粉墙黛瓦间感受到理想家园的温暖 。

詹盛从庐源走进青山环抱的庆源 , “见其宅幽势阻,外隘中宽,不减太行之盘谷、武陵之桃源,乃慨然曰:真隐者之所居也 。于是 , 舍庐故址 , 于唐广德年间遂谋卜筑而徙居之,因号其地曰小桃源 。厥后子孙日以蕃衍 , 基业富饶,遂世居之 。”(《庆源詹氏宗谱》)
那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事了 。
庆源村不仅讲究风水择地,规划建设还择山选水 。最初 , 桃溪的河道是在村庄西面山脚的,而庆源村是个船形的村落,水从“船”边过,就意味着“船”已在河岸上搁浅了 。
搁浅了的村庄 , 还能有多大的发展?
破解搁浅的办法就是人工改道,让河道从村中“破肚”而过 , 这样,溪水始终从“船底”流过,村庄就不会搁浅了 。即便有再大的水,只会让船行得更远 。事关人丁兴旺、村庄发展的大事,村里人谁敢怠慢呢?
而那棵作桅杆的银杏,也就是当时种下的 。有了这样的桅杆,船形的庆源村能不扬帆远航兴旺发达吗?明代翰林大学士詹养纯、武将詹天表、清代进士詹轸光,以及有谱可查的抚台、知府上十人 。民国时期,村里还走出了两位驰名中外的富商巨贾:詹福熙在上海垄断上海照相器材市?。?晌?ι洗蠛啵徽怖?嵩谥忻骞?房?渲?剩?垄断了生活、建材物资的供应,他为向母亲尽孝道,耗巨资在村里建造了中西合璧的“百寿馆”——敬慎堂……
秋分过后,我眯着眼坐在庆源水街的路亭里,阳光从高耸的千年银杏滤下来,恍惚 , 迷离 , 投在潺潺的溪水里,宛如幻境 。
类似庆源村的船形村落,还有王氏卜居在思口的漳村,全村有八大石缸,却没有一口水井 。船形的村落忌讳挖井,一旦挖井就寓意村运漏了 。而船形的漳村,扬帆的桅杆是村中的香樟树 。
漳村宛如风烛残年的祠堂 , 始终衔接着村中王姓宗族的记忆 。南宋末年,自王寿泗从浙源卜居漳村,先后出仕三十多位,有十位文士著作传世 。其中,乾隆时官至太仆寺少卿、通政司副使的王友亮,给村庄增添了神秘的传奇色彩,他有《双佩斋文集》《骈体文》等十三卷著作,并收入《四库全书》 。而录自漳村王氏宗祠的联文——“经济文章,曾幸广乡崇世祀;孝友信义,早从大宋著芳声”——应是漳村历史文化的最好注脚 。

古时,“建立村庄之际,乃依堪舆家之言,择最吉星缠之下而筑之,谓可永世和顺也 。”婺源人朱熹如是说 。
有业内人士曾对《中国风水》一书作过统计,明清时期有风水名家二十六人,婺源籍就占了九人 。其中,游朝宗、游克敬、江仕从等不仅名声在外,婺源许多村落的卜居他们也功不可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