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者多劳,最隐秘的职场陷阱( 二 )


撰写报告、主持发布会、培训员工、端茶倒水、帮同事收拾烂摊子、跟客户赔礼道歉……哪里有坑去哪里,晚上11点还在办公室加班,每天都收到老板的连环夺命Call 。工作上的事情,让她疲惫不堪,连见男朋友的母亲,也因为工作晚了一个小时 。
1. “能者多劳”是精英的自我PUA,过度承诺‍
如剧中的深海晶,“多劳”超过一定的限度会对“能者”本人产生诸多危害 。“能者”可以多劳,但不能变成“过劳” 。
“能者”不懂得拒绝领导和他人,或是倾向于“处处表现”,自我PUA,因此容易无意识地“大包大揽”,而自己的实际能力、精力等却未必应付得过来,对工作和能者个人都未必是好事;而且,过于繁重的工作会压榨“能者”学习的时间,导致其没有时间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 。
我们可能会说,“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可以补偿“能者”的劳累和付出 。但是,人的需求是多样性的,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会有多种不同的需要 。即使领导承诺升职加薪,也未必能满足“能者”,而且随着奖励次数增加,效果会削弱,这是边际效应带来的结果 。
另外,经济学上有一个词语叫“资源诅咒”,主要是说对于一些国家和地区而言,看起来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一件好事,但最终反而可能会造成国家或地区的长期不发达甚至衰落 。
正常而言,“能者”的能力强,应有相对较好的发展,但在一些时候却恰恰相反 。
“能者”被分配的工作或许不是“能者”擅长和发展的方向,或许不愿意去做的,亦或许角色超载,降低员工对工作环境的控制,出现失误,从而染上畏难情绪,干起活来态度消极 。这致使“能者”没有在“多劳”中发展和夯实更多技能,甚至逐渐蜕变为失去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普通员工 。
2. “能者多劳”使“清闲员工”的自信和满意度下降‍
和“能者”相比,其他员工自然沦落为无事可劳的“清闲人群”,这部分人使自己和组织都陷入了资质过剩的尴尬局面 。
“能者”顶着互相协作的头衔,多次帮助清闲的员工解决问题的时候,这种状况被合理化 。清闲的员工认为“领导喜欢能力强的人”,自信心严重受到打击,怕事躲事,难以从工作中获得胜任感和成就感 。
这是心理学“镜像效应”使然,指人们会潜移默化地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自我审视,并由此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 。如《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中营业部的上野,因为受到打击,带着自己负责的PIT公司的合同,翘班躲回了家,处于不想辞职又不愿意做下去的两难 。“不懂”“不行”的思想认知桎梏了他们能力发挥,从而剥夺很多员工个人的发展激情和积极行为 。
当领导习惯把工作分配给“能者”,清闲的员工认知到个人合法的权限被剥夺、任务被缩减,公平感知随之被破坏 。员工心里因此会埋下不被信任的种子,会有意识地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例如减少工作投入、摆烂、摸鱼、降低工作绩效,甚至发生离职行为 。
三、如何为“能者”减负,让“能者多劳”变“愿者多劳”
“能者多劳”现象令工作职责和资源分配错位,会引发个体和组织的高消耗 。管理者寄期望于“能者多劳”,目标的实现难免会落入捉襟见肘的困境,关键是我们要如何突破“能者多劳”的困境,为“能者”减负呢?
1. 构建员工职业规划管理机制,让“能者多劳”变“愿者多劳”‍
企业构建员工职业规划管理机制,养成管理者有意识地辅导员工进行自我评估,结合企业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设计、规划、评估和反馈,建立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
这样,在保证人才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警醒和约束管理者无目的的“能者多劳”的分配思维 。也让员工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愿意结合自身职业规划锤炼所长,真正做到“劳者多能” 。
2. 工作安排采取认领、竞聘模式,激活人才竞争‍
行为理论认为,人类不是仅对环境作出反应,而是积极参与到环境中去改变环境 。领导者在任务分配过程中,一方面划定“多劳”的范围,针对关键任务,安排“能者”参与协同增值率较高的工作,避免交叉重叠安排任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