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者多劳,最隐秘的职场陷阱


能者多劳,最隐秘的职场陷阱

文章插图
职场上我们常见这样的现象:
每次遇到事情,领导都会习惯性地把员工A叫到办公室,给他交代任务,不管是不是他负责的,不问他是否愿意干、能不能干、会不会干 。员工A被召唤的次数比其他员工明显要高得多 。
这是管理者安排工作常常使用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能者多劳” 。‍
为此,有些员工感觉吃大亏,满腹牢骚:“怎么什么事都叫我?这又不是我负责的 。”而有些员工则“乐在其中”,甚至主动为自己戴上能者多劳的高帽,认为这是自己“展现”的机会 。
无论是哪一种,当团队和组织长期陷入“能者多劳”的困境中,不可避免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无论是对团队还是对个人 。对此,管理者该如何为“能者”减负,让团队回归平衡?‍‍‍‍‍‍‍‍‍‍‍‍‍‍
一、“能者多劳”对团队和组织负效应
“能者多劳”被管理者奉为工作指派的“效率逻辑”,习惯性把大事小事都分配给“能者”,越能干,越给干;越用越顺手,越顺手越用 。这种现象可能会给组织带来如下困境 。
1. 对资源边界的挑战
对岗位职责的挑战 。领导习惯性给“能者”分配任务,却没有赋予他们相应的权限 。有些工作不是“能者”的岗位职责范围,导致“能者”无权有责;而真正需要对此事负责的员工有权却无责,让“能者”在协调关系、配置资源上困难重重,员工不配合,流程不熟悉,技能不熟练,效率不高 。
这样的工作安排,自然分离了组织或团体中部门、组织、员工相应的责权关系,影响组织健康、协调地发展 。
对绩效管理的挑战 。“能者”解决了问题,没有及时的、相应的奖励,补偿、减缓“能者”的劳累 。由于越俎代庖,“分外事”变“分内事” 。
本属于自己的工作却被延后或无法完成,工作结果无法与个人绩效指标挂钩,得不到应有的绩效结果,会让“能者”工作热情难以维持 。
我们都能理解岗位JD中有“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这一项,但此项的权重一般不超过10%,如果“能者”大部分时间用以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此项指标权重无法反映实际付出,让“能者”生出不公平感,协同绩效堪忧 。“能者多劳”削弱绩效管理带来的激励性,不利于激发组织的积极、高效发展 。
2. 对团队平衡的破坏
分工不均,导致团队效率下降 。“能者”接受更多工作,工作内容超出认知边界,无法做好时间管理,拖慢组织进度 。
另一部分本可以接受更多工作的人员,能力被闲置,他们的积极性和潜能处于“沉睡”状态 。他们游离于组织边缘,归属感缺失,积极性下降 。人员闲置,同样享有工资福利待遇,占据人力成本支出,组织会失去部分财富增值的机会 。组织整体效率下降 。
“能者多劳”致使对个别“能者”过分依赖,容易导致组织抗风险能力减弱 。现代组织规模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组织人员需要构建协同机制 。“能者”即使耗尽全部心力,也难覆盖全局发展 。“能者困境”会形成“短板弱链”,不利于生成整体竞争能力 。
如果过于依赖“能者”发挥,一旦“能者”被调离、被毁伤、被限制,团队可能转不快、转不顺,甚至瘫痪失效 。
“能者多劳”容易造成“枪打出头鸟”,破坏组织和谐 。有些“能者”被领导习惯性分配任务,自认为得领导看重,性格张扬,做事高调 。容易被打上“领导身边的红人”的标签 。其他员工基于“丛林关系”,会对“能者”排挤、打压,工作拒绝协作、背后捅刀、搭便车等 。
巴纳德的“组织平衡理论”提到,组织向各个成员个人提供或分配的诱因与个人的贡献相等或超过时,组织就保持平衡 。个人的协作意愿是组织成立的一个基本条件 。当无法形成和谐的协作关系,组织将失去平衡,目标无法实现 。
二、“能者多劳”对能者与清闲者的负效应
“能者多劳”者被领导以“我给你机会成长”的理由,无节制地安排各种工作 。随着次数增加,给“能者”和其他员工个体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害 。
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中,女主角深海晶在一家IT公司担当了几年的助理工作,在老板的秘书和营业部经理相继离职后,她承担了一大堆明明不属于自己的工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