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甘地夫人法则:如何进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甘地夫人法则:如何进行挫折教育)】挫折教育(甘地夫人的法则:如何进行挫折教育)
想念妈妈的姗姗
前几天邻居姗姗紧急向我求助 。
姗姗和我女儿在幼儿园是好朋友 。姗姗活泼开朗,擅长唱歌跳舞 。她是一个外向迷人的小女孩 。她今年9月刚刚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 。
刚开学的两天,孩子们都还好,带着小鸡的新奇和冒险精神适应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回到家,他们会叽叽喳喳地跟妈妈说小学的一切 。然而,第三天,姗姗的同学发生了争执,她的小伙伴说再也不和她做朋友了 。老师赶到后,只打了每人50板,要求他们互相道歉 。姗姗觉得很委屈,嚎啕大哭了很久,又被老师批评了一次 。
晚上回家后,姗姗躲在妈妈怀里,说不想上学了 。她妈妈当然不同意,反复做她的思想工作,姗姗才勉强同意 。第二天早上,姗姗一起床就觉得很压抑 。当她上车时,她说她头晕恶心 。到了学校,她每次课间都用孩子的电话表给妈妈打电话,哭着说要回家 。
一天下来,打了3、4次电话,每次都说想妈妈,想回家 。妈妈很无奈,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就来找我咨询 。
听了珊珊的故事,我不禁想起了那天下班时在小区广场看到的一幕:很多孩子拿着自己的汽车玩具在广场上玩耍,大一点的孩子领着大家排队拿车 。结果一个调皮的孩子居然用自己的车把别的孩子的车撞翻了 。
一位正在围观的老大爷站起来说:“你的行为不好 。”别的家长还没觉得有什么,这个调皮的孩子却扑到妈妈怀里大哭起来,这让刚刚开口的老人感到很尴尬 。

其实身边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很多家长坚信“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所以很少批评孩子,也不轻易说一句重话 。于是,在一片赞扬和赞美声中,一群“blx”的孩子被带大了 。他们从小缺乏挫折教育,甚至不能接受一点轻微合理的批评,就像上面的姗姗 。
我的建议是,姗姗的妈妈首先要安抚姗姗的情绪,鼓励她面对人际冲突,辅以与老师的沟通,共同解决眼前的问题,但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加强姗姗的挫折教育,提高孩子的心理抗挫折能力 。
然而,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挫败=批评?我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有和珊珊妈妈一样的疑问,所以我写了今天的短文,和大家分享心理学上著名的“甘地夫人定律”,希望能对他们有所启发 。

甘地夫人的统治
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不仅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领袖,也是一位好母亲和老师 。在教育儿子拉吉夫的过程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

2岁时,拉吉夫生了一场大病,医生建议他做手术 。在手术前,医生建议甘地夫人说一些类似“手术并不痛苦,你完全不用害怕”的话,帮助拉吉夫轻松面对手术 。然而,甘地夫人认为拉吉夫已经12岁了,应该学会独立面对 。
于是,当拉吉夫被推进手术室时,她告诉儿子:“可爱的小拉吉夫,手术后的几天你会相当痛苦 。这种痛苦谁也无法替代 。哭着喊着并不能减轻你的痛苦,甚至可能引起更严重的头痛 。所以,你一定要勇敢承受 。”
手术后,拉吉夫没有哭也没有抱怨,他勇敢地忍受着 。
关于孩子的教育,甘地夫人有自己的体会 。她认为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有阳光的时候自然会有阴霾,孩子长大了也会有快乐和痛苦 。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就是要接受生活赋予他的一切,这样他才能从容应对未来生活的变化 。
这就是著名的“甘地定律” 。其实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最深的爱!

教育是孩子的“强骨剂”!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阻碍,有些困难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的,但还是有很多问题即使努力也克服不了 。这时候就需要加强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让自己越来越强大 。
但是,这种抗挫折的心理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只有从小注重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力、忍耐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形成坚韧的心理品质,才有助于孩子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心理学的长期跟踪研究也证实,抗挫折能力强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成功 。因此,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挫折教育 。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让孩子体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从而激发自身潜能,养成积极面对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习惯,有效增强孩子的毅力和韧性 。
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孩子心理承受力的形成大多与自身出身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关 。比如权威型教养方式带大的孩子,心理韧性会更好,而溺爱型教养方式带大的孩子,心理韧性会相对差一些 。(关于不同育儿方式的解读,请参考公众号文章《你是怎么养孩子的?2017年12月3日 。可惜孩子不这么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