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迈尔斯怎么死的__肯迈尔斯的儿子是赛车手吗?( 二 )


左边为亨利·福特二世,右边为恩佐·法拉利
于是,有了组队参加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动力 。那么目标是什么呢?就是击败法拉利 。
原本法拉利仅仅是福特的一个收购对象,由于交易谈崩了,恩佐·法拉利不愿“委身”对赛车没有激情的美国人 。同时,还把亨利·福特二世狠狠奚落了一番,认为他远不如他祖父,他不是真正的“福特” 。
少东家被激怒了,于是目标应运而生:超越法拉利 。
电影中,法拉利的工作间
那时,法拉利连续获得了5届勒芒冠军(很快拿到第6届),这个状态大约类似当下F1赛场的奔驰车队 。
对于毫无勒芒履历的福特而言,挑战法拉利是大胆的举动,甚至是自不量力 。这从谢尔比找肯·迈尔斯搭班子时,迈尔斯的反馈可见一斑 。他大笑不止,觉得谢尔比是24K纯扯淡 。
但福特选择了正面硬刚,不留退路 。
从结果看,这不是一时意气用事,而是对福特企业自身潜能的全面挖掘 。“正面刚,没在怕”中的不怕,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有底气的 。
二,人才
有了明确的目标,赢得比赛更为重要的是人 。电影中,确保福特战胜法拉利目标实现有4位关键人物 。
第一位,毫无疑问是执行者肯·迈尔斯,一位传奇车手也是一位汽车工程师 。
影片着墨最多就是迈尔斯,很多细节凸显出他对赛车的狂热 。比如,一次试车发生火灾后,他几乎完全忘记自己刚被从车辆中救出来,而开始和同伴们讨论,换掉整个刹车是否符合勒芒规则 。
迈尔斯是千里马,谢尔比就是伯乐 。
作为美国汽车名人堂成员,谢尔比不仅打造了GT40,Mustang Shelby GT500,获得勒芒冠军,他还帮助克莱斯勒打造过蝰蛇 。
左为美国汽车传奇人物谢尔比,右为饰演者马特·达蒙
电影中,谢尔比“攒”起了整个福特勒芒车队,他对上,向福特二世数次请命;对下,又多次平复迈尔斯的各种情绪 。同时,他也是在赛事中,临场应变最为果断的一位(具体怎么应变,就不剧透了,建议大家去看电影) 。
除了这两位主角,李·艾柯卡和福特二世是另外两位至关重要的人 。
福特汽车中兴之臣李·艾柯卡和饰演者乔·博恩瑟
艾柯卡把福特的战略定在了赛车这个方向上,而亨利·福特二世本人做出了多个关键决定 。
首先,他同意最大限度调集资源来做这件事,赛车非常烧钱,一把手想干才能真正干成 。
其次,他了解福特冗长的决策链会耽误事,所以让谢尔比直接向自己汇报,事实证明这收到了奇效 。
最后,实际上福特参与勒芒的前两年都失败了,1966年已经是投入的第三年,而就在夺冠后不久,迈尔斯在试车中去世,又是非常大的挫折 。而福特继续夺得了1967年,1968年,1969年的冠军 。这背后实际是福特二世的战略定力 。
而54年过去,在勒芒能取得连续夺冠的辉煌成绩的,也只有保时捷、法拉利、福特、奥迪、捷豹等少数几支队伍而已 。
虽然,电影为了竖“靶子”,把亨利·福特二世描写成一位傲慢而自大的人,但实际上,他的思路很清楚,他做了一位企业领导者该做的事 。
而如今,作为福特业务在中国重振举措之一,福特中国升格为独立业务单元,并直接向全球总部汇报,这与电影中福特二世对谢尔比做的如出一辙 。
现在,中国成为与北美并列的核心市场,这为福特将来在中国取得好成绩铺平了道路 。
三,技术
有了目标,有了关键人物,“正面刚”还需要技术保障 。其实电影中有一句话说明福特和法拉利有多么不同 。
艾柯卡在董事会上说,必须把法拉利作为目标,遭到了反驳 。当时的高级执行副总裁毕比说,我大福特一天造的车,比法拉利一年都多,怎么比?!
虽然毕比被塑造成本片最大的反派,但这句话确实是大实话 。
亨利·福特,作为对汽车产业最重要的人,就是通过T型车和流水线,让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这和法拉利是反着的 。
这不是谁好谁坏,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各个企业的社会分工不同 。
所以,纵观勒芒夺冠的豪门中,福特是唯一个取得斐然成绩,同时不是豪华品牌,或者超豪华品牌的车企,在法拉利、宾利、捷豹中脱颖而出 。
截止到2018年的勒芒冠军统计(图片来源:踢车帮)
这个情况直到福特夺冠22年后,雷诺才实现了 。后面又有马自达跟进,直到2018年丰田才开启了自己的勒芒夺冠之旅 。
普通民用品牌追求顶级赛事的名次,目的几乎只有一个,验证各项技术的极限 。而这些技术都会反哺到民用车型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