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的加班文化,貌似在美国赢了( 二 )


“公司给出的薪资要比不少大厂高许多,甚至三四倍 ,这对于很多人而言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王霖说道 。
当然,TikTok的工作压力与薪资也成正比 。据王霖告诉虎嗅,其作为前端工程师,半夜一两点回复需求的情况并不少见 。
“不过现在的硅谷不一样了,大家都开始卷起来 。”王霖说道 。比如其在Twitter工作的朋友不能再像之前一样自由地居家办公,现在不仅要在办公室呆满8小时,有时还要为了尽快完成马斯克的需求,甚至与小组成员全部睡在办公室,24小时轮班开发和测试 。有不少人还开始主动加班,下班时间和周末也都开始工作 。
“这种压力对于我们而言早已习惯了 。”TikTok广告部门员工李青告诉虎嗅,据其描述,为了能令TikTok的广告业务高速奔跑,压在员工身上的目标一直非常高 。不仅早十晚十的工作节奏司空见惯,而且同职位员工人数很多,也导致内部竞争激烈,据其称,国内广告团队单是数据分析职位,就有一百多人 。
要知道,此前TikTok的海外团队因压力问题出现的动荡情况并不少见 。比如广告团队流动性一直较大,因为不少员工承受不住高压 。据知情人士告诉虎嗅,TikTok每两个月评估一次广告部门员工的绩效完成度,如果员工在每年两次的绩效评估中连续两次获得低分,就会被放进绩效调整计划中,这时候他们可能有几个月的时间来扭转局面,如果仍达不到目标,则有被解雇的风险 。
除此之外,对远程交流影响工作时间的抱怨也不绝于耳 。美国员工常常吐槽为了参加北京主管举行的网络会议,他们常常要从周日下午就开始上班,因为那时在中国已是周一上午 。而且因为时差问题,晚间回信息或开会的情况也很多 。
还有不少美国团队吐槽话语权较弱,虽然许多管理层是美国人,但不少关键决策仍来自中国 。在他们眼里,TikTok的海外高管常常要参加字节跳动的高层会议,在这些会议中,美国团队负责讲述广告业务的最新进展,但收入和招聘等指导目标则还是由字节跳动高管制定 。
“此前团队的流动性很大,有人调侃平均职业生命7个月 。”李青坦言,“但现在很多人心态变了,觉得有份稳定工作更重要,我个人听到关于工作强度的抱怨也变少了 。”他说 。虽然不是什么好事,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九九六文化貌似赢了 。
也没逃过广告寒冬
不过,虽然关于工作强度的吐槽在减少,但在与几位内部人士交流的过程中,关于内部管理混乱的抱怨却在增多 。
“我身边的不少人觉得TikTok嫡系文化(虎嗅注:leader自己的利益团体)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国内团队 。非嫡系员工虽然业务量大,但在晋升上往往被边缘化,而且还要常常背锅 。当然别的大厂也一样 。”王霖苦笑道 。
而在李青眼里,内部管理矛盾的激化与业务难度越来越大有很大关系 。
“今年TikTok广告业务增速已较高了,但预期目标太高,许多团队后期不知道如何做才能完成任务,基层 leader们决策越来越'云里雾里’,甩锅行为自然也越来越普遍 。”他坦言道,“总有人要承担责任 。”
林向树告诉虎嗅,TikTok虽然流量傲人,但变现问题一直受到很大挑战 。
“广告业务由于流量不精准,许多品牌有所顾虑;而电商业务还需靠大量补贴才可推动销售 。”他说,“毕竟TikTok相较于抖音,受到合规及数据隐私等各种限制 。”
在与多家出海品牌谈及广告投放相关问题时,有不少商家也透露目前更看重TikTok的品牌曝光价值,但转化率方面往往会失望 。
“或许是由于TikTok数据收集时间还不够长,也可能是因为数据隐私政策导致其不能获取过多数据,TikTok还远不如抖音有精准的数据模型,连数据平台的功能也比抖音少许多 。”跨境品牌负责人告诉虎嗅 。
“有时会突然爆了某个视频,但为何爆我们也不知道,很多时候不可控 。抖音上ROI1:1我们就敢继续追投,但在TikTok上至少也要1:3 。”他坦言道 。在其看来,实力较雄厚的广告主若为提高品牌曝光度、占领用户心智,TikTok算是一个性价比还不错的平台,相较谷歌、Facebook算是价格洼地,毕竟谷歌、Facebook也都面临受隐私政策影响数据不精准的尴尬情况 。但若指望投放广告带来更多销售转化,目前TikTok还不够成熟 。
“对于小广告主而言,不设置成本底线,很可能会带来较大损失 。加上TikTok用户有很大占比为青少年,购买力也有限 。”其补充道,对于需要占领年轻用户心智的品牌,TikTok不失为一个好选择,但若不属这些品类,TikTok带来的品宣效果也会不及预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