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摇叶响知鹿过出自哪首诗 草摇叶响知鹿过是什么意思
“草摇叶响知鹿过”——锤炼“见微知著”的预判力
恒生资管集团副总裁何伏
见微知著,作为中华民族面对风险的重要精神财富和应对能力,屡见于前贤典籍:
《鬼谷子·反应》中提到“己欲平静以听其辞、观其事、论万物、辨雄雌 。虽非其事,见微知类”;
《韩非子·说林上》认为,“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东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说,“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
先贤们如此反复强调见微知著,是基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经验,见微知著是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 。
忧患意识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价值选择,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面对各种挑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生存智慧 。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风雨和坎坷,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总结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经验 。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作为中华文化源头之一的《周易》,其就有着深沉的忧患意识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君子不仅要自强不息,而且要如临危境,时刻保持清醒与警惕,才能避免危机 。
《周易》的卦爻辞处处都提醒人们在身处顺境时要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在身处逆境时要谨慎戒惧、守正自强,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困境,化险为夷 。
孔子云“忧道不忧贫”,清晰地指出,真正的忧患是如何坚守心中的道德准则,是如何关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自己的物质状况;
范仲淹倡导“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始终是以天下为己任;
《左传》中充满的“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同样是从国之大局展开 。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时刻充满着忧患意识,这不是消极悲观,更不是灰心丧气,而是要时刻洞悉国家和世界大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开拓进取的昂扬锐气 。
忧患在先,才会见微知著,才能准备在心,也才能成竹在心 。始终保持思想上的清醒、政治上的敏锐,保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保持高度警惕,充分估计困难和风险,毫不自满、毫不松懈,做到防微杜渐、有备无患 。
微探究就是能从细微处发现问题,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在“仔细揣摩熟透”后得到以简驭繁的结论 。
见微知著,即通过细节来判断事物的发展趋向,并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世间万物都不是孤立的,都是有联系的,蝴蝶效应处处都存在 。
见微知著,是从事情的苗头,就能清晰预判其实质,了解其发展趋势,从而确立自己的战略目标,以保证立于不败之地 。这样,工作起来才能纵横捭阖,张弛有度,举重若轻,也才能防患于未然,化解矛盾于无形 。
见微知著,不是未卜先知,更不是碰运气,它需要高度的智慧与洞察力 。
见微知著是一种能力,要求能够通过细微的变化分析研判事物发展的趋势性、规律性,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
做到见微知著,就要对工作的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就要对所处的环境有准确的判断,就要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全面的把握 。
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出准确预判,未雨绸缪,制定相应预案,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风险挑战 。
细节,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很多时候,从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可以折射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
识人、识事,固然应从大处着眼,但切不可忽视细节 。正可谓:细枝末节,时见闪光之点;点滴毫末,总有端倪可现 。
比如在明末的时候,明将洪承畴被皇太极所俘,皇太极想收其进麾下,但是洪承畴誓死不降 。皇太极每日派10多个美女陪伴,也没效果 。
皇太极无计可施,特命最受宠信的大学土、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去劝降,看他是否果有宁死不屈的决心 。范文程至,洪承畴则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与他谈古论今,同时悄悄地察言观色 。
谈话之间,梁上落下来一块燕泥,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 。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 。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太宗:“承畴不死矣 。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
皇太极接受范文程意见,对洪承畴备加关照,恩遇礼厚 。最后终于使洪承畴为自己所用 。
其间最为神奇的就是范文程对于洪承畴的观察 。当他发现洪承畴一次次掸掉衣服上的尘土时,就对洪承畴不会求死作出了判断 。这个判断让后人称奇,因为事情的发展已经验证了判断的正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