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被称作,曹操被后人称之为什么-

【曹操被称作,曹操被后人称之为什么-】说曹操能够做到“窃国而不留贼名",这句乍看挺文言文的句子,散发弄舟到是头一次听说,翻了翻《三国志》、《后汉史》、《三国演义》等书,也没看到这句 。百度一下吧,原来在电视剧《新三国》中出现过 。是剧情里汉献帝秘密招见刘备,向刘备诉陈委曲的一句台词 。

曹操被称作,曹操被后人称之为什么-

文章插图
如果从小说演义角度讲,制造正反角矛盾冲突,刘备正角曹操反角,增加戏剧张力,无可厚非 。况且自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问世六百余年来,曹操奸臣汉贼的帽子就一直重重的扣在头上 。坊间街巷,谈之贬议;戏剧舞台,演之阴诈 。
试问说起曹操,古时民间谁不知晓是个大反角 。一切盖罗氏演义太入人心的原因 。口口传诵,代代演传 。旧时人们文化普及率低,一听茶楼讲书和村头秀才讲古,莫不以为正史 。
实则呢,现代人知识量知天知地,知人知性,看过往云烟,越来越客观,越来越从人性、逻辑上去思维了 。
近些年来,很多文章、视频作品为曹操鸣不平,肯定他的军事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的地位,披露《三国演义》笔墨有偏、虚构成分多多 。更多的人读史,展开思维,也是愈来愈把《三国演义》推向只是一本文学小说的归类,而绝非史官记录类史籍 。
客观的,从人性、性格角度思维,不再单纯的以好人、坏人标签化人物,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
曹操被称作,曹操被后人称之为什么-

文章插图
文学名著终是名著,无意推翻它 。毕意它传达的是善仁、忠正的价值观 。但有句话叫知世故而不世故,用于解读一些历史小说,是同为一个道理,演义小说可以照看,照读的津津有味,但书背后的东西又要有自个儿的见解 。少一分执迷,多一份理清,方为正读 。
真实的曹操窃国了吗?没有,至死他没有撵汉天子下台 。
曹操不留贼名了呢?呵呵,他的贼名还要怎么不留,谁不知,戏剧脸谱上,他白粉底勾黑线,一出场就是坏蛋 。
该提问说曹操窃国而不留贼名,爱侃古史的散发弄舟到是一看此题,怎么觉得反个了呢?如果有人说曹操未窃国而却留贼名,散发弄舟到是极为赞同 。
曹操被称作,曹操被后人称之为什么-

文章插图
曹操活的很累啊,怕别人说闲话,处处犹疑小心,救献帝于窘迫如乞儿之时,好房好饭供着,三个女儿都给了献帝,手下贪功禄,累累建议曹操侵权再大一些,曹操头疼婉拒,还自降了官职,退还了部分封邑,并亲笔写下了饱含深情心意的《述志令》(又名《让县自明本志令》),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百度搜下原文,你会发现与你读的《三国演义》大相径庭 。有人可能说是虚的,好吧,一个人如果能虚伪到底、虚伪到死,我想也是一件好事、功德吧 。
曹操在他的《述志令》中说道: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译文: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宁 。)
曹操说的是心言吗?通读汉末乱世的同学应该明白,此真不是虚言 。鲁迅先生亦曾赞过曹操的坦率:“曹操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 。’这句话他倒没有说谎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曹操被称作,曹操被后人称之为什么-

文章插图
反过来说,汉献帝活的累吗?也很累,祖上的江山到他手里,支离破碎,不依仗曹操,自个儿可能更惨,依仗曹操,又怕汉业总是外人纵横把控 。可是,当势时,汉献帝怕也是无奈,忧虑也是无助 。别说真是曹操交权于汉庭,他掌控不了,就是他有心有能力卸了曹操权摄,谁又能当呢,天下只会怕更乱吧 。所以逻辑上讲,天下诸雄乱起时,汉献帝阴谋夺回权政,此心应该不敢存多 。什么衣带诏、心大不甘,盖是小说家之言 。真有衣带诏,事发于后来曹操知晓,曹操真有那么心大,至死也没亏待献帝 。他完全可以效董卓,另扶一个汉家宗亲 。
再说说刘备,若真心扶汉室,曹操高接远迎于刘备,表刘备为皇戚,待若上上宾,那时的曹操,未灭袁绍、未饮长江,我相信还是一心想匡汉的,多多拉聚人才人力,让汉室光大 。可刘备怎么做的,抽机会溜出了许都,另立山头,枭雄之志可见 。真若一心向汉,受皇恩与曹操厚待也不低了,与曹操共好,共保献帝,督察曹操有不妥之言行,敦促效正就是了 。二人联手,何愁汉不复兴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