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石|二里头文化里的绿松石

绿松石|二里头文化里的绿松石

文章图片

绿松石|二里头文化里的绿松石

文章图片

绿松石|二里头文化里的绿松石

文章图片

绿松石|二里头文化里的绿松石

文章图片

绿松石|二里头文化里的绿松石

二里头文化是公认的中国最早的青铜文化 , “二里头文化”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到公元前1530年以河南的二里头遗址而得名 。 地域范围为河南中、西部的郑州附近和伊河、洛河、颍河、汝河等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河下游一带 。 1952年 , 河南登封的玉村遗址被发现 , 这是最早发掘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 当时并未对此类型的文化进行命名 。 该文化因1956年发掘郑州洛达庙遗址而曾一度被命名为“洛达庙类型” 。 1959年起发掘二里头遗址以后 , 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 , 由于其更具典型性 , 因此这种类型的遗存便被更名为“二里头文化” 。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 , 属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 。
1、“中国龙”:中华文化源头圣物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 源远流长 。 中国是个崇拜龙的大国 。 龙是华夏先民为表现理想和愿望 , 并经不断创造、完善而成的能上天入渊 , 能消灾降福 , 无所不能的、神化的、吉祥的艺术形象 。 其形象作为美术装饰相继应用在各种载体和各种形式中 , 并被升华为更高的信仰和象征:是华夏祖先的图腾;是中国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标志;是吉祥喜庆的信物;是精神力量的化身;是整个民族博大兼容精神的象征;是整个华民族威武奋发 , 勇往直前的象征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 龙凤是唯一能被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年龄、不同地位人们所共同崇敬的神物 。 古往今来 , 中国的儒、道、佛、理、神等各有不同的信奉者 , 兴衰各有千秋 。 但任何朝代没有反对龙的 。 今天 , 海内外华人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 。 龙文化有强大的向心力 。


图: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
龙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 。 河南是龙的故里 。 被称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 , 在今周口淮阳一带“以龙师而龙名” , 首创龙图腾 , 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又一人文始祖的黄帝 , 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 , 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 , 在今新郑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 , 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 , 就是因此而来 。 从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 , 濮阳蚌龙距今6400年 , 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 , 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华夏第一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 , 距今至少3700年 , 被学者命名为“中国龙” , 等等 。 这些龙文化的遗存从夏、商、周到汉唐、明清一脉相承 , 都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源头 , 在形态上可以说都是北京故宫里各种龙形象的祖先 。
国内出土的与龙相关的历史遗迹、遗物也因此数不胜数 。 在这些形态各异的“龙”中 , 有一条“龙”被国内外专家冠以“中国龙”的称号 , 它就是出土于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 。

这件绿松石“龙”巨头、细身、蜷尾 , 龙身由2000余片形状各异的细小绿松石片组成 , 龙身长64.5厘米 , 中部最宽处4厘米 。 龙头有龙须或鬓的形象 , 龙形器饰物的头部大体上呈方状形 , 长12、上宽14、下宽13厘米 , 为一饕餮纹面饰 , 眉、眼、耳、鼻等均用绿松饰片和加工白玉块摆放成相应的立体形状 , 清晰可辨 。 另有拼嵌出圆孔的弧形纹样 。 托座外缘立面粘嵌2排绿松石 。 龙头较托座微隆起 , 略呈浅浮雕状 , 为扁圆形巨首 , 吻部略突出 。 以3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 , 绿松石质蒜头状鼻端硕大醒目 。 玉柱和鼻端根部均雕有平行凸弦纹和浅槽装饰 。 两侧弧切出对称的眼眶轮廓 , 为梭形眼 , 轮廓线富于动感 。 眼眶内另嵌绿松石片 , 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 。 在半圆形玉柱的底面发现有白色和浅黄色附着物然后放置在墓主人的胸部 。 绿松石片形状各异、又细又小!直径小的0.2厘米 , 大的0.9厘米 , 厚度仅仅0.1厘米 。 绿松石龙形器放置于墓主人骨架之上 , 由肩部至髋骨处 。 绿松石原应粘嵌在某种有机物上 , 其所依托的有机物已腐朽 , 仅在局部发现白色灰痕 。 距绿松石龙尾端3.6厘米处 , 发现一件绿松石条形饰 , 与龙体近于垂直 。 二者之间有红色物痕相连 , 推测此物与龙体所依附的有机质物体原应为一体 。 上部由一排横长方形石片和一排纵长方形石片平行嵌合而成 , 下部则表现出连续的似勾云纹的图案 , 其西端一片绿松石上还旋出若干凸弦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