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要废除八王议政 八王议政( 四 )


【清朝为什么要废除八王议政 八王议政】朕夙性好高骛远 , 不能虚己以延纳人才 。于用人之际 , 务求其德与己相等 , 未能随才器使 , 致使治国乏人 。若舍其短而用其长 , 则人有渺小技巧 , 亦获见用 , 岂至于举世无才 , 是朕之罪一也 。
鳌拜所请求的权利分配方法 , 不仅仅是大臣制约皇帝 , 而且要武将贵于文臣 。这都是为了一个目标 , 他自己要控制大权而已 。他究竟只是一介武夫 , 又是出于独揽大权的私心 , 使得以相权制约君权的含义不可避免地具有邪恶性质 。鳌拜的倒行逆施 , 把大臣与天子分权制积极的一面掩饰了 。这是一个深入的抵触 。
这里就“道在屎尿”问题再略加剖析 。黄宗羲云: “古代商汤之后的宰相伊尹(曾经把天子太甲放逐)、周武王之弟周公也是以宰相代理天子 , 犹如大夫代理诸侯 , 士代理大夫一样 。后来君主骄横 , 大臣谄谀 , 君主之位才不与卿、大夫、士一样受束缚……古人不传子而传贤 , 把天子之位视同宰相之位 , 都可以移换 。以后天子之位传子而不再移换 , 只宰相之位不传子 , 仍可以移换 。天子之子并不都是英明的 , 可以由宰相的英明加以补救 。天子传贤的意思犹可以通过宰相的英明来体现 , 仍不失传贤的本质 。(明朝)把宰相罢弃 , 天子之子一不贤 , 就没有方法了 。”从情势角度看 , 鳌拜否认明朝的政治制度原来是具有提高意义的 , 惋惜鳌拜本人缺少道德 , 没有才能实现如黄宗羲所说的由宰相的英明补救天子的不英明这一幻想 , 而是相反 。鳌拜擅政太过 , 没有给康熙帝尤其是汉臣们反思的机遇 , 这是历史的悲剧 。
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 , 在议政诸王大臣会议中没有汉臣的一席之地 , 朝议时汉臣们也不能与满臣平起平坐 , 他们也就不可能赞同八旗旗主分权共治的满人祖制 。改造中国政治制度的一次大好的机遇 , 就因为君相抵触 , 尤其是民族抵触的不能折衷而被错过了 。明朝“皇权一尊”的旧制度又被清朝全面承袭了 , 其实质就是消灭相权 。
后来 , 乾隆帝就相权问题特殊指出: “尹嘉铨所著各书把大学士、协办大学士称为相国(宰相) , 而宰相之名 , 自明洪武时已废而不设 , 其后置大学士 , 我朝亦相沿不改 。然其职守仅是票拟承旨而已 , 不是古之秉权执政的宰相 。我朝列圣相承 , 朝纲独揽 , 百数十年以来 , 大学士中岂无一二行私舞弊者 , 然总不至于擅权枉法 , 能移动君主权柄 。大学士之于宰相虽然其名不同 , 而其职守仍在……如我皇圣祖仁皇帝、皇考世宗宪皇帝及朕躬临御四十六年以来 , 无时不以敬天爱民勤政为念 , 还有何事须借大学士参赞?……昔程颐云: 天下之治乱系于宰相 , 此只可以就当时朝政拙劣繁冗者而言 。若以国度治乱专倚宰相 , 则人君就几乎如头戴皇冠之木偶 , 况且任用宰相的人不是君主吗?使人君深居高处 , 而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 , 大不可也;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 , 目无其君 , 此尤大不可也 。至于协办大学士职务本为尚书 , 不过如御史、学士之类 , 献谀者称之为相国 , 已深为可鄙 , 而身为协办大学士也俨然以相国自居 , 不更可耻吗?
至于名臣之称 , 必需其勋业能安社稷 , 方才当之无愧 。然而社稷待名臣而安之 , 已非国度之福 , 何况历观前代 , 忠良屈指可数 , 而奸佞则接踵不绝 , 可见名臣之不易得 。朕认为朝纲整肃 , 应既无名臣 , 亦无奸臣 。为何?有朝纲在上 , 不致朝廷著名臣奸臣之别 , 也是社稷之资源网福了 。”君贵臣贱至此为极 , 把臣子参赞的权利都夺去 , 臣子的职守只是承旨而已 , 相当于秘书 。而且不分名臣奸臣 , 视同一物 , 都是人君的工具 , 只求好使 , 不论是非 。名臣虽不易得 , 难道明君就易得吗?何况大臣能换人 , 而君主不可易位 。乾隆帝与朱元璋一样 , 畏惧宰相有了权利会威逼到君主的存在 , 乃至于连儒臣“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精力 , 也受到他的敌视 , 这是典范的法家思想 。乾隆帝这种思想与体现满洲虚君精力的顺治遗诏相去甚远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