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这就是一个历史学家的忠告!( 二 )



(二)我给出唯一灵药:自己掌握自己对于年轻人们而言 , 理解工作的意义可能并非难事 , 其实最大的问题 , 是不知道如何与工作相处 。
稻盛和夫的境界是“和工作谈恋爱” , 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和欣赏 , 这显然是一个不一般的境界 , 可遇不可求 。
那么 , 基本要求应该是怎样的 , 换句话说 , 就是普通人应该怎样才能与工作相处得更好、更融洽 , 而不是说觉得工作是对人生的一种消耗?
许倬云的理解是 , 首先是尽其责 。
任何一份工作不管任务大小 , 都是一长串任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 “任何工作都是个缺口所在” 。 其次是投入 , 尽一分力 , 收一分果 , 就像“敬业”的“敬”字 , 意味着不糟蹋它、不浪费它 。
在这样一个相处的基础之上 , 不断积累、不断磨合、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提高 , 会离目标渐走渐近——工作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 。
人生就是修炼 , 工作也是修行 。
这是许倬云眼中最好的和工作相处的方式 。
有知乎网友向许倬云提了一个问题:现在年轻人中有一些普遍现象 , 一个叫躺平 , 还有一个字叫摆烂 。 为什么会这样 , 我们该怎么办?

许倬云给出唯一的“灵药” , 是“自己掌握自己” , “你的生命是你的 , 你的人生是你的 。 你创造 , 你糟蹋 , 是你负你的责任 , 不能怪别人” 。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 , 但能够让年轻人静止睡觉的社会很少 。 时间是补不回来的 , 躺平下来 , 时间不会原谅你 。 因此年轻人要做的 , 就是跟上时代 , “浪在往前走 , 不要被浪丢在后面 , 你可以做个冲浪儿 , 你不要做个海滩上的晒太阳人” 。
但如何跟上时代?其实没有标准答案 , 标准答案在每个人自己 , 只能是自己掌自己的舵 , “狂风大浪 , 你挺得住 。 和风 , 你不要躲懒 , 你有你的定见” 。
历史学家对历史的每一次叩问 , 都隐含着对当下的思索 。 当一个人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时 , 也会得到独一无二的答案 。 历史学家如此 , 我们普通人也一样 。
在剑桥大学的人类学家詹姆斯·苏兹曼写的《工作的意义》中 , 他绘制了一幅宏大的工作简史 , 期间人与工作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工作决定了我们是谁、我们未来的前景、我们住哪里以及我们同谁一起度过大部分时间 , 调节我们的自我价值感 , 塑造我们在诸多方面的价值观 。
许倬云则用了一个有趣的比喻 , “工作就是雕塑你自己” 。
在他看来 , 每次你尽心尽力做好一个事情 , 就等于拿你自己当做雕刻的一个艺术品 。 “你在一块木头上多雕了几刀 , 使这个木头逐渐呈现出生命;你拿这个石块雕刻 , 逐渐逐渐的变成是一个动作、两个动作之间的呼应 , 变成动作之间的感情——这个都是在雕塑你自己 , 工作就是雕塑你自己 。 ”
每一个人都能通过工作把自己雕刻成一件艺术品 , 这是许倬云的期望 , 也是他的谆谆教诲 。

(三)开学演讲背后的「人生一课」每年9月年轻人总会面临两个问题:开学和就业 。 这场知乎和许倬云带来的特殊演讲 , 作为“知乎职场季”系列活动之一 , 既是颇具指导意义的职场策略教育 , 更是著作等身却仍没有停止思考的史学大家为年轻人们上的重要“人生一课” 。
对于许倬云而言 , 历史既是关于时间的科学 , 也是关于人的科学 , 作为历史学者 , 把所学所悟所得反馈给社会是责任 , 他希望年轻人不能找不到目的和人生意义而无所适从 , 不能成为“单向度的人” 。
而对于知乎这样以专业深度的内容讨论著称的优质内容社区而言 , 也是责任 。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 , 知乎被讨论最多的 , 是一个问答社区的内容生态和商业模式 , 但知乎更看重的 , 其实是一种更为广大和深远的“获得感” 。

此次“知乎职场季”系列活动正是知乎获得感的一次绝佳体现 。
在知乎站内 , “职场”一直是知乎用户的高关注、高讨论内容 。 而疫情三年 , 国人尤其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们对于世界、人生、自我有了新的理解 。 而知乎想做的 , 正是通过优质内容 , 帮助年轻人们职场自我提升 。
换句话说 , 知乎和许倬云一样 , 也注意到了当代年轻人职业问题里的焦虑 , 并找到了一个恰当的人和一个恰当的方式去引导和缓解它 。
或许有人会觉得 , 知乎获得感的特征“开阔眼界、带来帮助、产生共鸣” , 对于其他社区 , 尤其是知识类社区依旧适用 。 但知乎的获得感有一种独特的味道 , 因为知乎走得更远了一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