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为什么救不了大明?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崇祯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每读明史至明末崇祯一朝,常意犹未尽,不曾想大明历史竟在崇祯十七年(1644)便戛然而止 。当时,虽然明朝统治已经陷入崩溃的边缘,但是作为一个统治中国两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王朝,仍有复局之力:两京并存,藩王遍布,军队百万 。令人痛心的是尚拥有一战之力的大明,竟最终以明皇自缢而结束这个曾经"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伟大王朝 。
朱由检,也即明思宗 。他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弟弟,先被授封为信王 。后来朱由校去世之后,由于没有子嗣,按照兄终弟及的传统,遂遵遗命而入继皇位 。由于年号崇祯,故又称崇祯皇帝,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禁止吸食烟草的皇帝 。
自崇祯登基执政,明朝就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环境,不但有天灾的压力,对内还要镇压农民起义,对外要挡着后金,朝廷中的东林党日以腐败,整个大明朝都处于风雨飘摇之境 。
但是明末皇帝崇祯还是兢兢业业的勤政,希望可以挽救大明朝,但最终大明朝还是亡了 。
那么就留下了一个问题,李自成包围北京前夕的时候,崇祯为什么不南迁南京?
崇顿十七年,是个多事之年,内忧外患使崇祯帝终日愁眉不展 。清军攻占了山东以及畿南的八十八个州县,摄政王统领十几万清军虎视眈眈,张献忠一路沿湖北、湖南攻城掠地,并打算全面进据四川,更糟糕的是李自成已西进潼关,占据西安,控制了西北地区,他还整顿人马准备直取北京,大有称帝之势 。
社稷已是危在旦夕,如果此时崇祯帝能够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将京都迁往昔日太祖时的建康,或许尚能暂保江南的半壁江山,明朝或许不会太早亡国 。但是崇桢帝却迟迟未行南迁,毅然放弃了一条生路,不仅早早地断送了大明江山,而且自己也以身殉国 。
崇祯皇帝难道是真的不想南迁吗?还是另有隐情在其中?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四,崇桢帝急召大学士及首辅大臣陈演、魏藻德、丘瑜及兵部尚书等人到御书房议事,讨论兵部给事中吴麟征、陕西总督余应桂以及蓟辽总督王水吉三人提出的速调吴三柱入京勤王的三道紧急奏折 。这本是一个拯救危亡的策略,虽然放弃了山海关,但却可以避免北京落入李自成之手 。
然而,崇祯帝却犹豫再三,面对外侵的清军,如果弃边守京,就会落得丢弃国土的千古骂名,而对于内忧挥师东进的李自成的大顺军,坐以待毙,又会蒙上失政于寇的奇耻大辱,想到此,他把这个皮球踢给了这些大臣们,想让诸大臣们正式提出建议,他再顺便作个表态,免得承担历史责任 。可是,这帮老奸巨猾的家伙们似乎已猜透了崇祯的心思,竟无一人表率,最终决定"早朝廷议公面决之" 。
大明疆土几百州,干嘛非要死守北京城 。那么有人提出这样的建议吗?有,还真不少,根据《明史·后妃传》则记载,崇祯的皇后周氏提过这样的建议:"周后尝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 。'帝问之,遂不语,盖意在南迁也 。"这话的意思是说,周后看着皇帝因为流寇闹得太凶很着急就提醒道:我南方还有一个家 。皇帝问这话啥意思?皇后没说什么,但是夫妻两人应该都清楚,这话是提醒崇祯应当考虑南迁 。但是周皇后这话毕竟说的隐晦,因为后宫不好插手朝廷的事 。但是这事还是走漏了风声,天启皇帝的皇后,崇祯帝的寡嫂张皇后听说了这事,她就找到周皇后问了一句话:"宗庙陵寝在此,迁安往?"
这话的意思清晰明了,你们两口子要是跑了,祖宗的宗庙社稷啥都不管了?这在宋明理学盛行的年代里是个十分严重的大帽子,崇祯皇帝可担不起,若是直接承认就等于承认自己是背弃祖宗,数典忘祖 。于是这件事儿只好罢了 。
在正月初九的早朝上,众朝臣展开了唇枪舌剑的争议,一派主张弃地守京,而另一派则主张绝不弃地,结果是僵持不下 。退朝后不久,左中允李明睿求见皇上,为崇祯献上了南迁之计 。他认为即使弃地也难保京师,大敌当前应首当效仿晋元、宋廷南迁,以后再图恢复北边,缓急为重 。
可以说这个想法是当时保住明王朝的上策 。崇祯帝心里也是认可的 。但是,他又想到了南迁是丢弃宗庙的大罪,比"弃地守京"更为严重,他可不愿承担这个千古罪名,于是,这个可取的策略便被搁在了一边 。
到了三月初,李自成大军一路所向披靡,攻克了宁武,明军却是节节败退 。京城危如累卵之际,崇祯帝又连夜召集了诸位大臣商议计策 。这时,李明睿又上奏南迁 。崇祯帝心想这次如果没有人反对,他就可以决定南迁了,没料想到左都御史李邦华仍然提议守京,让太子下江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