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不同体质也需要食疗强身

食疗又称食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 。通常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 。也就是说,食物最主要的是营养作用 。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 。如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 。个体体质的不同,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 。所以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

冬季,不同体质也需要食疗强身

文章插图

历史
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有些动、植物既可充饥又可保健疗疾,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并开始利用火 。《礼含文嘉》中记载:“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 。”可见火的发现是人类饮食营养养生保健的一次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
随着陶器的出现和使用,食物的炮制不仅限于“火匕燔肉”和“石上燔谷”,烹调方法日益多样化,食物的味道也更加可口 。此时期还出现了酒,在《吕氏春秋》中就已有“仪狄作酒”的记载,但最初只限于粮食作物和果实自然发酵而成的酒,此后又出现了复合成分的食用酒和药用酒 。
商代的大臣伊尹改革了烹饪器具,并发明了羹和汤液等食品,开创了煮食和去渣喝汤的饮食方法 。公元前5世纪的周代,出现了专门掌管饮食营养保健的“食医” 。此后,醋、酱、糖、豆腐等调料及食品也相继出现 。战国时期的《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素问·五常政大论》主张:“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书中高度评价了食疗养生的作用,也是食疗养生理论的重大进步 。
东汉名医张仲景治疗外感病时服桂枝汤后要“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在服药期间还应禁忌生冷、粘腻、辛辣等食物,可见其对饮食养生及其辅助治疗作用的重视 。
隋唐时期有很多食疗专著问世,如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四专论食治,他主张“为医者,当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此后《食疗本草》、《食性本草》等专著都系统记载了一些食物药及药膳方 。宋代的《圣济总录》中专设食治一门,介绍各种疾病的食疗方法 。宋代陈直著有《养老奉亲书》,专门论述老年人的卫生保健问题,重点谈论了饮食营养保健的重要作用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一书,继承食、养、医结合的传统,对健康人的饮食做了很多的论述,堪称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了谷物、蔬菜、水果类药物300余种,动物类药物400余种.皆可供食疗使用 。此外,卢和的《食物本草》、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及费伯雄的《费氏食养三种》等著作的出现,使食疗养生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
九种体质
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
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
阳虚质(C型)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