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官窑和汝窑,有什么不同?官窑瓷器为什么长得像青铜器?( 二 )


他们承袭北宋故宫旧制造出的青瓷 , 以澄泥作为模范 , 做工极其精致 , 而它莹澈干净的釉色为世人所珍惜 。 连乾隆皇帝、我们的隆哥都写诗盛赞:“李唐越器久称无 , 赵宋官窑珍以孤 。 色自粉青泯火气 , 纹犹鳝血裂冰肤” 。
您可以知道 , 一代一代的美感传承 , 李唐的越器之后是我们的宋代官窑 , 它的粉青色像消除了一切世间的火气 , 那微微裂开的血红色冰裂纹 , 更是彰显了粉青色的清白 。
二、南渡之苦
亲爱的朋友 , 当您走进台北故宫 , 亲眼观察“紫口铁足”的特色 , 便可细细分出汝窑与官窑的不同了 。 但是 , 为什么 , 我说的是南宋官窑的美丽与哀愁呢?官窑的美与汝窑系出同门 , 都是宋代美学的最高表现 , 我们一目可了然 。 而南宋官窑 , 从器型上来看 , 真真就是宋代国朝南渡的一页沧桑史了 。
我带着学生在故宫上课 , 每学期开始 , 我们总会从年代最久的青铜器看起 , 到了瓷器展厅 , 我会请同学站在南宋官窑瓷器面前 , 问问他们:是不是觉得有些熟悉?眼尖的同学马上会说:跟三楼的青铜器好像啊!可不是吗?青瓷簋、青瓷尊、青瓷弦纹樽……怎么回事呢?南宋走复古风吗?

大家都知道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后 , 金兵占据了北方 , 徽宗第九子赵构临危称帝 , 仓皇南渡 。 从建康府 , 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市 , 南迁到越州 , 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随后又逃到明州 , 即浙江宁波 , 又从明州到定海 , 就是浙江舟山 。
他漂泊海上 , 逃到温州 , 直到第四年 , 金兵撤离江南后 , 赵构才又回到绍兴府、临安府 , 并将临安府定为南宋的“行在” , 就是天子所在之处 , 而不称都城 。 他心里恐怕总有浓厚的流离之感 。 您可以想像国朝南迁的画面 , 宗室亲贵 , 从随身细软到国之重器 , 必是兵马杂沓 , 尤其一路迁徙 , 沿路不知毁损遗弃多少珍贵物件 。
徽宗皇帝敕命编撰的《宣和博古图》中提到 , 宋代皇室收藏的青铜器多达839件 , 时间跨度从商代直到唐代 , 其中还不包括宋徽宗骄傲制作的“新礼器” 。 衣冠南渡之后 , 经过一路颠沛流离 , 珍藏器物毁得毁、丢的丢 , 国朝祭典时竟摆不出祭祀用的青铜礼器 , 这又如何彰显其正统呢?您说 , 这可不是巨大的哀愁吗?

尤其 , 中国视为最高仪礼象征的玉器、青铜器 , 材料全在北方 , 就算局面稳定 , 想重新再造 , 也只能唉叹一声“作罢了” 。 在此种情况之下 , 南宋工匠只好就地取材 , 制作陶瓷器、木器 , 模仿铜器、玉器的造型 , 以此来完成祭祀 。 这样的“将就”在北宋绝对不会出现 , 而官窑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诞生的 。
三、南宋官窑青瓷尊
亲爱的朋友 , 难怪我们眼前的南宋官窑在柔美的天青、粉青之下 , 总有种棱角分明的线条 , 说到的汝窑水仙盆 , 倾斜的边沿有着肉眼难以察觉的温柔弧度 。 因为南宋官窑有它天生被赋予的历史沧桑啊 , 一开始它就担负了取代青铜礼器的历史责任 。
我要重点介绍的 , 就是天生具备坚毅性格的南宋官窑青瓷尊 , 今天 , 我要把它放进您的多宝格里 。

从外型看 , 它便是模仿古代青铜“尊”的造型 。 喇叭口、略略压扁的球形腹部 , 以及微微撇出的厚重足部 , 器身表面上了浓厚而均匀的青釉 , 釉层润泽光亮 。 器身外壁有四条如同青铜边棱的线 , 因釉层比较薄 , 显露出紫金土原有的深褐色 。
我们说官窑与汝窑系出同门 , 是因为他们都属于青瓷系统 , 官窑的粉青中一样有种鸭蛋壳一样、很淡很淡的粉红色 , 它的胎底很薄 , 能呈现这样如玉的质地 , 显然经过多次上釉 , 才能多次挂釉 。 也因此 , 光釉层表面在烧造过程中 , 釉料和胎土热胀冷缩的速率不同 , 于是在表面出现不规则的浅色裂纹 ,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开片了 。
您可以深切感受到 , 它全部的优雅和庄重 , 是由内而外 , 整体的展现 。同样的特色一直保留下来 , 即使是在南宋局面逐渐安定之后 , 从庙堂的必须 , 走向了日常生活的必需 , 南宋官窑瓷器仍然保留了方整规矩甚至俐落的身姿 。
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到吴自牧的《梦粱录》 , 我们读着读着 , 只感觉繁华之极、如梦似幻 , 像是一部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 您可以知道南宋重拾旧山河之后的临安时代 , 必是物阜民丰 , 否则就不会有“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种闲事 , 加上“琴棋书画”四艺的文人时尚 , 生活又是雅趣盎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