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宁拙毋巧” 宁拙毋巧( 四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人们的情感因素不可避免地对书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即通过率真、朴实自然的书法形式表达自己无法用文字表达的真实感受 。傅山的理论贡献显示了清初书法家自觉自由创作精神的发展趋势 , 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傻”表现的是“真”和“善” , 从自然出发 , 回归自然 。
作为东方艺术的代表形式 , 书法创作向来神秘 , 其中注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通过傅山的写作 , 他试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人的生命是象征性的 。在人类改造自然的对立因素中 , 阴阳、刚柔、动静之间的相互变化规律和动态把握无疑是自然的 。对于书法家来说 , 规矩的学习很重要 , 但也不能局限于规矩 。这种思想通过东方民族的心理渗透 , 使书法家不自觉、有意识地追求“得自然之趣、悟自然”之美 , 从而达到与自然的沟通 , 最终走向和谐的最高境界 。
易经阐述了阴阳的运动规律 , 体现在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 , 联系着宇宙万物 。正如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所说 , “赋书出于自然 , 自然而立 , 阴阳而生;阴阳俱生 , 处境尴尬 。”很明显 , 书法的起源是宇宙万物的阴阳互变 。无论方圆、厚薄、直直、隐露、轻重、长短、对、折、断、仰、背 , 都符合傅山“宁拙不灵动”的原始需要 。它体现了阴阳的运动统一 , 以及矛盾运动的规律 。《宁拙不精》中的“拙”与“巧” , 反映了雕塑与自然的矛盾 , 也就是说 , 一时的“媚”总是不自然的 。拙中有巧 , 才能达到矛盾对立的统一 。
傅山的书法美学相对于各种书法美学流派而言 , 以其崇高的品格所导致的自然主义为特征 , 其自然主义的表现是自然的、超越的 。书法从来都是表达情感的 , 只有远离功利的束缚 , 艺术情感的表达才能真实自由 。书法不需要别出心裁 , 只有老实拙拙 , 才能归于大巧 。傅山的《宁拙不聪明》体现了率真、自然、不做作的境界 , 光明磊落 , 直抒胸臆 。傅山的书法动静皆宜 , 有意为之 , 没有任何生硬做作 。线条极富变化 , 对比强烈 , 字形多变 , 整个构图错落有致 , 与自然疏离 , 是大技之后的“笨拙” , 是炉火纯青之后的自然表现 。正如陈振濂先生所说 , “一流的书法家不会先去思考运用什么样的技巧来恰当地表达自己对书法的独特追求 , 而是让我用每一种风格 , 我想出的什么都会成为规矩” 。傅山对万事皆可手的规律的精妙表达 , 源于他对书法的独特理解和对古代书法名家帖的深刻理解 。他的《公瑾时代的四屏》和《冯丹亭的故事》这两本书都用到了 , 是极好的例子 , 显示了作者的感情在作品中的自然表达 。
艺术是个人兴趣和气质的结果 。有些人容易接受小而精致、华丽而华丽的东西 , 有些人则着迷于水平参差不齐的宏伟、粗犷、狂野的作品 。但艺术在本质上是珍贵的 , 书法的圣贤王羲之只能代表一代书法风格 , 而不能代表中国书法的全部 。更何况王羲之的书法是天然的 ,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天然的经典 。自然的原理不是空 , 但傅山的努力和贡献是将“自然”的原理人格化 , 使之自然化 。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 傅山的书法精神比王铎更自由、更天真、更抒情 。当然 , 在表达上更自然、更神秘 , 更难被普通人认可 。诚如刘正成先生所言 , “觉思之草融金 , 弯铁 , 搅魂 , 机变 , 不可期其始而终 。主绿草常衰 , 不如绝丝精致件 。偶尔不穿衬衫不表演也是满满的勇气 。伯婴与怀之势可称疯癫 , 但非绝思之巧可从笔中寻 。”所谓“道法自然 , 道法自然 , 道术进步 , 道行到底”就是这个道理 。只有自然 , 而不是违背自然 , 才是符合艺术规律的 , 傅山“宁拙不巧”的背后 , 是认真和狠心 , 绝不能因为求“美”而失去自然 。当我们知道“书之妙 , 气之高”的时候 , 聪明的会伤心智 , 可怜的会活下去 。又比如古人藏砚 , 雕工简单 , 使其典雅大方 , 精致则伤工匠之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