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宁拙毋巧” 宁拙毋巧
文章插图
宁拙不聪明(傅山《宁拙不聪明》)
傅山家世深厚 , 精通经学和史学 , 一生著述颇丰 , 在书法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独具特色 , 被誉为“清初第一文豪” 。他以“四物四无”的学术理念 , 开启了中国书法艺术美学的新阶段 。傅山在《霜红小生集》中提出了“宁拙不巧 , 宁丑不媚 , 宁碎不滑 , 宁直不排”的美学主张 , 这既是他的艺术主张 , 也是他的经验之谈 。可惜经常被人误解 。傅山提出的“四宁四不” , 是对当时旧习陋习的纠正 。它绝不是一般的以“丑”为美的观念 , 而是向人为的、细长的、违反自然美的行为宣战 。显然 , 这里的“丑”、“笨拙”、“杂乱无章”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 不是表面上就能理解的 。笔者认为傅山“四宁四不赐”的本质在于“宁拙不完美” , 或者可以用一句话“宁拙不完美” 。
傅山对书法理论做出了贡献 。他的“四宁四无五”论极为精辟 , 对整个艺术范畴具有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 。“宁拙不高明 , 宁丑不谄媚 , 宁碎不滑 , 宁真不安排” , 足以影响中国书法领域 。作为一个写书人 , 追求古拙不如追求花哨 , 应该追求一种太大太笨拙 , 但又不太暴露的艺术境界 。与其讨好别人 , 奴颜婢膝地寻求内在美 , 不如写得难看甚至粗糙 。不如追求松散不平 , 悬崖上塌老树 , 不要轻佻 。天生轻佻远胜于轻浮 。不如直读 , 不要着急 , 也不要画眉画鬓 , 修饰润色 , 有摆拍之嫌 。
任何人
“宁拙不熟练”审美标准的提出
一切都不完美 。书法之美也是如此 。任何艺术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首先 , 它必须不断满足人类审美心理的需要;其次 , 要有无限远的距离可走 。“无限长”这个概念意味着永远没有人会到达它的“完美顶峰” , 因为到达顶峰就意味着死亡 , 预示着路的尽头 。
艺术是人类社会情感的特殊载体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 , 当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或享受书写或练习书法时 , 就愿意为之而努力 , 因为有一种视觉审美情感的“牵引” , 无法摆脱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 旧的书写工具逐渐被取代 , 精美的纸帛文献开始占据主流 , 书法的典雅风格占据了书法的重要场所 。人们的审美神经已经变得无意识麻木 , 人们开始追问:“美”本来就是装饰吗?当然 , 答案是否定的;人们开始探索一个丰富甚至矛盾的审美层面来进行新的比较 , 尝试一种“丑”的手段来达到“美”的彼岸 。人们又开始兴奋起来 , “美”其实很简单 。实际上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 于是人们开始像信息资源一样徘徊和迷茫 , 在美丑的纠结和裂变中寻找美的核心 。经过多年的过程 , 书法的长河经过不断的选美而趋于“经典” , 符合文人标榜的“书卷气”的需要 。文人有条件也有能力让书法高雅起来 。毋庸置疑 , 王羲之的风采已经成为一种规范 。但问题在于 , 科学是以探索物质奥秘为目的的 , 而艺术是以探索人类心灵奥秘为目的的学科 。有规则可循 , 但没有公式可设 。多元化是艺术存在、丰富和发展的条件 , “高雅”可以是主流 , 但绝不可能是全部 。在这种背景下 , 傅山提出了“宁拙并不完美”的论断 。虽然有争议 , 但从一开始就得到明眼人的广泛认可 。笔者认为 , 傅山强调书法的“拙”而非“巧” , 并不是为了反叛赵孟頫、唐寅、董其昌的飘逸书风 , 也不是为了反应二王的飘逸书风 , 而是为了在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书法 , 使书法美学有一个“可持续发展” 。傅山的愿景是美好的 , 他提出的“宁拙不是巧合”是一个历史性的美学课题 。
二
“宁拙的不幸”标准探讨“宁拙的不幸”理论使书法更加贴近人的内心世界 , 成为人类精神的心电图和情感密码 。笔者将围绕傅山的理论和实践来探讨他的“宁拙的不幸”的理论审美观 。
推荐阅读
- 教师|宇宙的尽头,考教师编
- 明星|这些明星改变了我对“方脸”的偏见,高级显气质,而且越老越耐看
- |在职场上,别把“顺其自然”当成“最好”
- 防晒|马化腾的企鹅“瘦身了”,收入下滑,但是员工平均工资8.5万以上
- |领导问你“为何辞职”的时候,千万别说这些话,领导都会生气
- 刘奕君|“向往的生活”和师哥一起出海
- 美国|美国“番茄危机”悄然而至:高温干旱致农作物歉收
- 中国|中国“诺贝尔奖”揭晓:三位科学家获奖 每人675万元
- 生命|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鄱阳湖蒸发了3/4 出现“生命之树”奇观
- 大学”和“学院”到底有什么区别? 学院与大学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