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主”与“外”的名称及“肾主外”的含义( 四 )


其二 , 肾主情志 。与肝以其疏泄之功调节情志不同的是 , 肾作为神化生于内的根本和彰显于外的动力成为情志发生和变化的基础 。
情志是神智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其不仅是机体生理反应的外在表现 , 也是呈现于外、作用于身的心理反应 。中医学中将情志归为一个概念 , 然而“情”与“志”虽所指一物 , 却各有侧重 , “情”强调其变化性和显见于外的特点 , 更注重从心神的角度来理解;“志”更强调其静态性和内在性 , “意之所存谓之志” , 五志作为七情内在的发生基础 , 由脏腑精气化生 ,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 , 以生喜怒悲忧恐” , 而肾为志之根本 , 故《素问·宣明五气篇》有“肾藏志”之说 。情应外而任于心 , 志居内而本于肾 , 志为情之根蒂 , 情为志之蕃秀 , 故可谓肾为情志为“外”功能之主 。肾作为五脏精气的根本 , 五脏精气由肾化生 , 亦随肾气的运行而出入开阖 , 在情志致病中唯肾之所主对人影响最大 。其中五志在肾为恐 , 恐则气下 , 气下则情志无以上至于外 。如过恐伤肾 , 除了导致肾气失固 , 气陷于下的病证外 , 在情志方面亦表现为精气不能上充脏腑以养神 , 而五志不能达于外 , 以遂神机 。因此恐而兼怒 , 怒不能外达 , 内化为愤懑郁结 , 甚而“肝气虚则恐”;恐而兼有思虑 , 则失“因志而存变”之功 , 故病情志淡漠 , 思维迟钝 , 又少“因思而远慕”之能 , 故思不外达 , 善病忧抑 。而七情在肾为惊 , 惊则气乱 , 七情因之失制于外 。过于强烈的精神刺激猝然作用于人而导致惊 , 惊则气不内复 , 神气浮于外而失制 , 故因喜而惊则心气上实 , 神气失制于下 , 故“实则笑不休”;悲而惊 , 则阳气消于内 , 阴气实而清气不济 , 气消而不制于上 , 故悲而泣涕俱出 , 以阴气实而清气不济 , 故悲鸣哽咽 , 惊使阳气浮 , 阴阳相搏则为哭;惊而怒 , 神气菀于外 , 人病如狂 , 或登高而呼 , 或骂訾毁物 , 不辨亲疏 。如前所言 , 情志之常具以肾为根本 , 情志之变亦以肾为权衡 , 故谓肾主情志 , 情志在外 , 故谓“肾为之主外” 。
综上所述 , 肾为先天之本 , 命门所居 , 一身之气由肾化生 , 五脏之气以肾为驱动 , 故肾气充而气立一身 , 以此能至于外而营于表 。“肾为之主外” , 以此在“外”者“得神” , “肾治于里” , 故而在“外”者不“失神” , 在外与至于外具可以以“外”为名 , 故谓“肾为之主外” 。
王小平 , 医学博士 , 教授 , 博士研究生导师 , 研究方向:《黄帝内经》理论及临床治则治法研究 。
编者按:该文刊载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 完整原文见链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