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朋党之争?唐朝朋党之争的根本原因

封建社会,士大夫为争权夺利,在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不同派别的争权斗争就叫朋党之争 。朋党问题虽不始于宋代,却是宋代政治史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朋党之祸成为宋代政治生态最为突出的现象和内容 。
宋朝的朋党之争,真正的白热化时代,是从王安石变法开始 。当时的北宋王朝,虽说表面繁荣,其实却已不堪重负 。国家财政连年赤字,行政效率低下,朝堂上冗官扎堆,国防危机四伏,已经是不改不行的地步 。而以司马光为首的一群老臣们,却只知道给新皇帝宋神宗唱高调 。这才叫年轻的宋神宗忍无可忍,慨然启用王安石,轰轰烈烈的北宋变法上马!
然而,随着变法的开始,北宋的朋党之争,也迅速的高涨起来,早年唱高调的司马光一伙,摇身变成了反对变法的顽固派,与王安石麾下的变法派玩命死掐 。虽然在后来的史书里,各类史家对司马光等人的作为极力美化,把他们的折腾看做为国为民的正义行动 。但无奈司马光的铁杆盟友文彦博,一句话暴露了这群人的最恶劣用心: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
所谓的富国强兵,在这群人看来,统统就是浮云,动了自家“士大夫”的利益,哪怕毁了大宋王朝的前途,也要组团跟变法玩命 。北宋朋党之争的真实目的,就是这样恶劣!
于是,在北宋顶着反对派压力,朋党之争的口水声里,坚持了十五年变法后,眼看着内外形势一片大好的北宋王朝,却因为宋神宗的病故横遭转折,彻底掌握大权的司马光顽固派,几乎是电闪雷鸣的手段,把已经取得成效的新法统统废除 。尤其令人发指的是,为了彻底踩倒变法派,号称忠君爱国的司马光,竟连大宋国家尊严都不顾,在北宋已经掌握对西夏战争主动权的好形势下,主动谄媚示好,将北宋将士浴血收复的西夏六寨割给西夏!
也正是在这群旧党的折腾下,北宋的政治空气迅速恶化,王安石生前得力干将,北宋变法的旗帜人物蔡确,更被他们罗织罪名害死 。而这桩血仇,也导致宋哲宗亲政后,继承王安石蔡确变法遗志的变法派干将章惇,在这场朋党之争中,掀起了对旧党们最惨烈的报复:大批旧党官员被株连论罪,已经去世的司马光被追夺一切赏赐册封 。就连支持司马光的高太后,都险些在死后被废掉尊位 。北宋朋党之争,就这样一步步到了你死我活的境地!
当然必须称道的是,虽然变法派对守旧派,在宋哲宗年间开始了惨烈的报复 。可是对于守旧派的政治主动,章惇为首的变法派,却是去粗取精,尽力吸纳,绝不干司马光这样的龌龊事 。也正因这个胸怀,才有了宋哲宗晚期,北宋一度攻克横山地区的辉煌武功!
但随着宋哲宗去世,旧党推举的艺术家皇帝宋徽宗上台,北宋彻底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正是这样一种你死我活的朋党之争,最终也毁掉了北宋的政治根基,整个官场变成了逆淘汰 。到了宋徽宗年间,朝堂上更变成了奸人蠢人扎堆,最终上演靖康之耻 。明朝好些学者,把司马光看做北宋灭亡的罪人,正是因为这朋党祸国的道理 。

明朝的朋党之争?唐朝朋党之争的根本原因

文章插图
宋代朋党之争是怎样影响士风和政风的?
重建士大夫政治传统
《宋史·文苑传》说:“自古创业垂统之君,即其一时之好尚,而一代之规模,可以豫知矣 。艺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 。太宗、真宗其在藩邸,已有好学之名,及其即位,弥文日增 。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无不擢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 。”这段文字说明了宋朝重文政策的本末由来和深远影响 。后人也常盛赞宋朝文治超越汉唐,社会长期安定繁荣,并对尚文政策的奠基者宋太祖、宋太宗给予很高评价 。
宋仁宗是继体守文之君的典型,他将祖宗兴科举、重文教的政策推向新的高度 。仁宗在位期间,朝廷多士济济,文官群体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出现后人津津乐道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局面 。天圣年间的三科进士基本构成了宋仁宗亲政后官僚队伍的中坚力量,这批人登上政治舞台,可视为宋代政局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是士大夫力量重新崛起、主体意识再度觉醒的一个标志 。
这些人锐气十足,在学术渊源、文章风格、禀性气质和从政作风等方面都表现出新特点:因为初出茅庐,他们在政治上较少顾忌;又因多供职于台谏、馆阁,故每每自视清流,自诩为朝廷正气的表率,形成了遇事敢言、奋不顾身的行为特征 。他们在政治立场上带有浓厚的人伦道德色彩,提倡正统,崇尚名节,敢于对现实发表批评意见,不但矛头直指因循墨守的老人政客,而且在人主的意志面前也具有相对独立性 。当内忧外患日趋严重时,他们当中的优秀分子自然成为果敢的政治改革者,成为体现士大夫政治传统和道德理念的中流砥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