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敬德与尉迟恭关系?唐太宗是如何评价尉迟敬德的做法的

按照《西游记》、《隋唐演义》的说法 , 当然是尉迟敬德、秦叔宝;毕竟涉及到保护自己身家性命的大事 , 那必须得挑武力、忠诚最过硬的选手;
正史中 , 我们可以参照凌烟阁功臣录的排名 。在入选的统帅、将领中 , 尉迟敬德仅次于平定江南的藩王李孝恭、力压军神李靖 , 排名第七位 。要知道 , 功臣录的确立是在公元643年 , 而与李靖灭东突厥、击垮吐谷浑的赫赫战功相比 , 尉迟敬德在贞观年间的表现相对乏善可陈 。
因此 , 在一众将领里 , 尉迟敬德毫无疑问是李世民的头号心腹 。那么 , 他的资本 , 仅仅是在玄武门之变中“论功第一”的表现吗?
始于能力:苦心收服尉迟敬德 , 也许是为了锦上添花
隋失其鹿 , 天下共逐之 , 隋末的乱世 , 给了各路人才出人头地的机会 。无论是出身贵胄的李渊父子、瓦岗李密 , 还是原隋朝体制内的公务员刘武周、窦建德、薛举之流 , 起初大家在机会上是均等的 , 因此并没有道德高下之说 。
因此 , 在征伐兼并的过程中 , 随着李唐政权逐渐崭露头角 , 各路阵营的豪杰纷纷前来投靠 , 也是人之常情 。而站在李氏父子的角度 , 对于这些人 , 除非有明显劣迹 , 都采取了敞开怀抱、任人以长的务实态度 。基于这种双向选择的性质 , 史书对这些人员投李的过程 , 基本都一笔带过 。
但是 , 对于尉迟敬德 , 史书却一反常态 , 浓墨重彩描绘了李世民对他的拉拢与收服 。
当初 , 面对李世民的打击 , 刘武周、宋金刚逃往突厥 , 尉迟敬德、寻相率领残部固守介休 , 李世民派李道宗、宇文士及前往劝降 , 这属于常规操作 , 没什么问题;
随后 , 当寻相等原刘武周部将纷纷叛逃后 , 独苗尉迟敬德自然引起了唐军诸将的排斥 , 他们不仅将其囚禁 , 甚至还力劝李世民将其诛杀、以绝后患 。
站在客观视角而言 , 这一建议并没有什么毛病 , 毕竟唐军从来不担心没人才;相反 , 所谓人心难测 , 尉迟敬德“勇健非常 , 絷之又久 , 既被猜贰 , 怨望必生” , 把他留着 , 搞不好真会导致不可控的危害 。
但李世民并没有采取这种最“保险”的处理方式 , 不但释放了尉迟敬德 , 还把他叫到自己的房间里推心置腹:“大丈夫当以意气相交 , 小的误会无需猜疑 , 我绝不会因谗言加害忠良 。”
紧接着 , 他对尉迟敬德重加赏赐 , 并说:“如果你真的想走 , 那这些钱就权当你的盘缠吧 , 也不枉你我相识一场 。”
我相信 , 除了极少量天性狡黠、心怀不轨之辈 , 面对李世民这种推心置腹、坦诚相待的手段 , 任何人都毫无抵抗力 , 尉迟敬德即使原本真的想跑 , 此时也会变得不好意思 。
对于尉迟敬德当时的反应 , 史书虽没明文记载 , 但接下来的举动对其加以了佐证 。
就在这件事发生后的当天 , 李世民带领500骑兵探察敌情 , 遭到了王世充万余人的合围 。在李世民几乎被单雄信“擒贼先擒王”时 , 刚刚获得自由的尉迟敬德不仅没落井下石 , 反而孤身杀出、一枪把单雄信刺落马下 , 令李世民转危为安 。
事后 , 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比众人意公必叛 , 我独保无它 , 何相报速邪?”刚才众人都说你会叛逃 , 我之所以担保 , 只是出于对阁下的信任 , 并没其他用意 , 何必这么快地回报我呢?
此言看似抱怨 , 实际上是在说:我之所以力排众议 , 不是功利地看好你的“勇健非常”、让你报恩 , 而是基于对你这个人的信任 , 咱俩来日方长 。
这话既深刻、又真切的话 , 不仅打消了尉迟敬德报恩的念头 , 更让对方从此拜倒在自己的知遇之恩与人格魅力下 。李世民的驭人能力 , 确实让人佩服 。
对于尉迟敬德 , 李世民为啥不听从屈突通、殷开山等人的建议 , 采取人道毁灭这种最稳妥的方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