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安西军崛起?唐代安西四镇是指

“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外就没有朋友了,更何况比阳关更远的安西呢 。然而,大唐缘何一再为之投入重兵?
唐朝首都长安是座很大的城,外城四面各开三座城门,通达各方 。面向西北的城门叫开远门,去往河西、陇右、安西、北庭都护府的商旅、官军、游人、学士,都要由此踏上旅程 。据说,开远门旁曾竖有一块里程碑,碑文由大书法家虞世南题写,其中说道:“西去安西九干九百里 。”意思是:此处距离西疆——安西都护府九干九百里 。古人认为,“戌人不为万里之行”,走上一万多里,就回不了家了 。安西都护府距长安尽管很远,可还没有一万里,放心大胆地去吧!
后人常会想象,汉唐盛世、大国威仪,是个什么模样 。读完这方碑文,大国气象真是扑面而来 。“安西”这个词常出现在唐诗里,象征远方、离别和梦想 。比如王维脍炙人口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外就没有朋友了,何况比阳关更远的安西呢?又如高适的《送裴别将之安西》:“地出流沙外,天长甲子西 。”它在流沙外,远得难以描述 。
那么,唐王朝为何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经营几近万里之遥的安西呢?
名词解释·陇右
也称陇西,因处于陇山(即陕甘宁一带的六盘山)以西而得名,包括今天的天水、定西、兰州等市 。历史上,秦汉设有陇西郡,逐渐将原有的地理概念扩展开来,唐代设有陇右道,辖境“东接秦州,西逾流沙,南连蜀及吐蕃,北界朔漠”,相当于六盘山以西,青海湖以东和新疆东部等地区 。
拓边西北
这是由唐朝的立国形势决定的 。
众所周知,唐朝立国关中地区,以长安为都城,国之重心便不免于偏重西北 。但是距离长安咫尺之近的西部,就有一个吐蕃政权 。一旦没有了河西、陇右、西域的藩屏,长安就会时刻处在吐蕃威胁之下 。可以说,经营西域之成败,关乎国运 。
北庭、安西都护府就是经略西域的产物 。庭州(今吉木萨尔)、伊州(今哈密)、西州(今吐鲁番)是前者的统御中心,也是唐朝经营西域的前沿根据地和天山以北的前方指挥机构:安西四镇——龟兹、焉耆(或碎叶)、疏勒、于阗,则是安西都护府的重中之重,是天山以南的前方指挥机构 。

大唐安西军崛起?唐代安西四镇是指

文章插图
碎叶城遗址
翻开地图,安西都护府统辖的范围大致在葱岭以东、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也就是塔里木盆地及周边的绿洲 。汉朝曾大力攻略西域,为的是“断匈奴之右臂”,多年以后,唐朝又设立安西四镇,同样为了类似的战略目的 。
唐朝刚刚建国,就面临北方突厥的强大威胁 。《北史》记载,突厥兴起于阿尔泰山,曾经是柔然帝国的臣属 。北魏末年,柔然内乱,突厥取代柔然,建立了新的草原帝国 。《周书-突厥传》说,极盛时,突厥“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 。虽然公元583年突厥分裂成东西两个政权,可东突厥有“控弦百余万”,西突厥占据西域,好像两把铁钳,卡住了唐朝的脖子 。贞观四年(630年),李靖统帅10余万人,攻下东突厥牙帐,生擒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马上,唐太宗就把兵锋对准了失落已久的西域 。
汉与匈奴角逐西域的经历,为唐朝提供了借鉴 。汉文景时期,晁错立足“匈奴不断南下侵扰边疆”的局势,在《守边劝农疏》里提出,要“募民徙边”,并在要点“筑城屯田” 。武帝即位后国力强盛,发动数次对匈奴“远程奔袭”式的打击 。可实践证明,到蒙古高原与匈奴主力决战,并不能让战果保持长久 。《汉书·西域传》有言,西域城邦国家以农业为主,有城郭田畜,能给匈奴提供粮食和补给 。于是乎,匈奴设立僮仆都尉,收取租税 。要彻底削弱匈奴,必须打掉它的造血器官,即“断匈奴之右臂”,必须开拓西域 。唐朝前期,占据西域的民族换成了突厥,“断突厥之右臂”就提上日程了 。
【大唐安西军崛起?唐代安西四镇是指】囊括西域
唐太宗的动作非常快 。
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灭亡 。当年九月,伊吾(今哈密)城主就入朝觐见,并把统属的七座城池献出 。唐朝顺势在故地设置了伊州,设置州县,派驻官员,移民屯田,按照内地州县制的模式治理 。唐朝把触角探入了西域 。
下一个障碍是高昌国(位于今吐鲁番) 。高昌王麴文泰原本是亲近唐朝的,但因为一件事,引起了他的倒戈,那就是贞观六年(632年),唐朝支持焉耆重新开通大碛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