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安西军崛起?唐代安西四镇是指( 三 )


《唐会要》记载,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安西都护苏海政在疏勒以南的平沙旷野,遭遇到了弓月部落和吐蕃的联军 。劳师远征将士疲惫,苏海政不敢和联军作战 。他就给了吐蕃一些好处,使其退军 。不到一年,吐蕃又联合弓月、疏勒进攻于阗;重镇告急,安西都护高贤、西州都督崔知辩、左武卫将军曹继叔从龟兹和西州驰援 。战斗惨烈,黄沙满血,史册只是说,于阗保住了 。
唐蕃会盟
公元7纪,吐蕃崛起,并迅速成为唐朝在西域的最大敌人 。两个政权在西域的争斗,持续了一百多年 。为了永归于好,821年,唐穆宗和吐蕃赞普赤祖德赞缔结合盟,823年并刻碑记事,是为唐蕃会盟碑 。至今仍立于拉萨大昭寺前 。供图/Gettylmages
七年后的咸亨元年(670年),《资治通鉴》出现一条简短的记述:“四月二十三日,吐蕃陷我安西,罢四镇 。”血战得来的安西,仅仅维持了12年 。
唐朝再控安西,要等到长寿元年(692年)了 。这年,西州都督得到一条线报:吐蕃内部分裂,酋长、大首领先后率部出走,吐谷浑也趁机叛降唐朝 。他上表朝廷:这是恢复安西四镇的最佳时机 。武则天出手了 。武威道总管王孝杰、阿史那忠节两路大军,再战吐蕃 。这一次,龟兹、疏勒、于阗、碎叶逐一收复 。军镇重光,大军并没有撤走 。王孝杰在四镇留下三万汉兵镇守,并陆续设立了四镇镇守使 。
士兵是怎么交流、怎样配合作战的?
他们以家乡为单位,编组为行营
熟悉的乡音,相似的习俗,能减轻思乡之苦
来自五湖四海的士兵
这三万汉兵,并不能都驻扎在四个军镇内 。他们分散驻防于军镇之间的交通沿线,守卫着一个个屯城、守捉、馆驿、烽燧 。在帝国的边疆,终日与风沙为伴 。这些守卫交通线的兵士都来自哪里呢?“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同一个目的奔赴万里疆场 。”
在敦煌文书里,曾发现有一封《唐景云元年(710年)张君义告身》 。张君义原来是来自沙州的白丁,在安西戍守满四年 。朝廷念及他劳苦,就提拔他做了骁骑尉 。在这封“授官任命状”上,和张君义一起列名的还有263人,他们来自唐朝内地62个州郡或地区 。既有来自北方关内、河南、河东、河北、陇右道者;也有来自南方山南、江南、剑南道者;同时还有龟兹当地的授勋者 。
大江南北的士兵,来到安西,是如何适应、怎么交流、怎样配合作战的?他们会不会有语言障碍?出土的阿斯塔那文书显示,士兵们以家乡为单位,编组为“行营” 。比如在西州,就发现有坊州营,士兵们以营为单位集体行动 。熟悉的乡音,相似的习俗,也能减轻思乡之苦 。
一般来说,安西镇兵服役期为四年 。开元五年(717年)五月五日,唐玄宗下了一道诏书,规定:安西镇兵最多服役四年 。他说:要抽取富户子嗣多的人家当兵,一人当兵、家属减免赋税;军镇最多增加二至三年的服役期 。自愿超期服役的士兵,要增加福利待遇 。话虽如此,可超期服役、满头白发的老兵比比皆是 。“西向轮台万里馀,也知乡信日应疏”,岂止是家信难通,回不了家、埋骨异乡的士兵更是大有人在 。
正是这些普通的士兵,驻守在安西四镇,捍卫了帝国的安宁;也是这些士兵,在安史之乱后的绝境中,用生命证明了对祖国的忠诚,直到794年后龟兹陷落 。安西四镇曾经璀璨无比,却也褪去了荣光,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凝固成史书上几行简短的文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