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家山墓地曾侯墓排序新论( 六 )


4.辛村卫国墓地:南临淇河、北面微高,地势北高南低,大型墓葬的排列呈现“自北而南,依次顺列;到淇滨后,折转向东,仍系自北而南,依序顺列” [47],孙华也指出这样的排列“显然是根据地势按照从高至低的思想来规划的”[48]。
5.竹园沟 氏墓地:墓葬主要位于小河东侧的台地之上,整个台地西低东高,因平整土地而形成四级台地,各级台地之间的高差约3米 [49]。竹园沟墓地最早的 伯墓M13即位于台地东部的高处 [50],下一代 伯墓M7位于M13西北侧的台地中部偏下处,M13和M7的现存深度分别为2.8、3.2米,位于高处的M13深度不及位于低处的M7,可见台地高处被削掉的部分更多,M13的原先高度当更高 。
6.随州枣树林曾国墓地:共发现三组曾侯墓,年代相互衔接[51]。最早的M190、M191曾公夫妇墓位于墓区岗地北端最高处,下一代曾侯宝夫妇墓M168、M169位于其南,二者间距约20米,再晚一代的曾公得墓M129位于M168墓组的东南,位置更低 。三组曾侯墓随着时代的早晚由上而下、由高到低有序排列 。
从叶家山墓地平面图上所附的等高线可以清楚地看出M111正处于整个岗地的最高处 。有学者提出叶家山岗地历经近三千年,尤其是近几十年的大规模土地平整,现有地貌可能已非墓地形成时的地貌,M111所在位置可能并非当时岗地的最高处 。笔者认为根据墓葬现存深度可以推知原先地貌的大致情况:M111自深9.26米[52],M28自深9.6米,M27自深9.8米,M65自深6米,M2自深6.2米,M25自深9.2米,而西周时期墓葬的深度与墓葬规模是成正比的,M111作为墓地最大的一座墓,自深却比M28浅0.34米、比M27浅0.54米,而与位置更北、位于第二级台地的M25相若,很显然M111现有深度已非原始深度,墓口已被削掉一部分(至少半米),M111简报中明确指出“墓室西南角露出的墓口已是第一级台阶面,无法看出台阶”,“可以确认现存墓口已不是原墓口的表面,其上被推走的高度已不得而知” 。此外,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平整土地多是削高填低,岗地高处往往被削得更多 。因此,现在的等高线基本反映了岗地的原始地貌,M111所处位置确实是整个岗地最高处 。从M28、M27墓组与M65、M2墓组的规模及深度对比来看,岗地的原始地貌也确实是向北逐渐降低的 。前文所举周代墓地的例子已证明,分布于岗地之上的贵族墓,位于高处者年代早,位于低处者年代晚,而叶家山M111又位于岗地的最高处,因此M111年代当最早 。从礼法尊卑、墓地使用的实际情况来考虑,也只有将年代最早的侯级贵族墓安排在岗地最高处,其他贵族、后代侯伯的墓位也才能够提前予以规划 。
(三)墓主年龄与下葬顺序
牙齿鉴定结果显示,M111、M28和M65墓主年龄分别约为40岁、30~35岁、25岁 。若依多数学者认为的M65约当成康之际,则曾侯谏出生在西周初年的武王或成王初期[53],假设其15~20岁生子,则M28墓主大致出生于成王二十年前后,后推30~35年,与目前认为的M28约当康王后期尚比较吻合 。M111若是约当昭王晚期,前推40年,则曾侯犺为康王初年生人,他作为曾侯谏之子、M28墓主之弟,年代上大致相合;但是,南公簋铭中的“烈考南公”则要解释为曾侯谏,恐怕不能成立,若“烈考南公”是指南宫适,则康王初年南宫适纵然在世,也已年迈,文献记载克商之后他曾“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担此重任必已成年,再历武成二世,至少年届六十,此时得子,颇不合理 。
若依M111(曾侯犺墓,康王前期)→M28(曾侯谏墓,康王后期—昭王前期)→M65(曾侯谏之子墓,非曾侯,昭王后期)的序列,曾侯犺主要活动于成王至康王前期,前推40年,则其出生于商末周初;曾侯谏作为其子,约出生于成王中期,后推30~35年,与笔者认为的M28年代为康王后期—昭王前期基本吻合;M65墓主作为曾侯谏之子,大致出生于康王初年,约25岁时壮年而逝,时正值与康王后期—昭王前期,与笔者认为的M65年代吻合,由于早逝且并非曾侯,自己未来得及作器,故而以其父曾侯谏之器随葬 。
综上,笔者认为叶家山墓地仅有两座曾侯墓,即M111和M28,墓主分别为曾侯犺和曾侯谏,二者为父子关系 。M65并非曾侯墓,在叶家山墓地三座大墓中年代最晚 。
附记:此文的主要观点形成于2018~2019年间参与叶家山墓地室内整理的过程中,相关内容均体现在笔者2020年夏通过答辩的博士学位论文《叶家山墓地研究》之中,黄凤春先生为笔者参与整理提供了诸多便利,谨致谢忱 。
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近出两周封国青铜器与铭文的综合研究”(20VJXT019)的资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