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的5大喝茶误区,你中了吗_


信阳毛尖的5大喝茶误区,你中了吗_

文章插图

信阳毛尖的5大喝茶误区,你中了吗_

文章插图
※ 喝信阳毛尖,过于追早
每年的春茶季,很多地方的茶农、茶商们都在完美践行着一句话——时间就是金钱 。
经过大半年漫长的等待,茶友们都翘首以盼着能早点尝上一口鲜,这个时候,能早一步上市,便是物以稀为贵;
另一方面,气候的影响,早生种、特早生茶树品种的广泛种植,也在客观上使得很多绿茶的开采时间越来越提前 。比如今年,甚至在冬至前后,四川、贵州等地就已经有个别茶园开始零星采茶了~~~
说回到信阳毛尖 。
作为故乡在北方的茶,再“特早生种”也是急不来的,毕竟地理位置摆在那里 。
纵然是低山茶园、大白等引进品种,一般也要进入三月后才能很好的萌芽和生长 。
而更好喝的大山茶,地道的本地旱种茶树制作的信阳毛尖,临近清明的前一周能达到采摘标准就可算是天公作美了 。
所以,那些你早早便能收入囊中的所谓“信阳毛尖茶”,来路不妨存疑 。
除了真伪之辨,喝毛尖茶过于追早,品质很大程度也堪忧 。
为什么?
传统信阳毛尖的制作工序,传说有24道之多,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工序都简化或省略了,但仍然保留着一套完备的工艺流程 。
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机械化发展、需求量增加和对市场“追早”的呼应,能真正秉持匠心制茶的人已越来越少,制作工序的省略渐成常态 。
比如,传统信阳毛尖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炭焙 。
信阳毛尖的5大喝茶误区,你中了吗_

文章插图
刚制作好的信阳毛尖茶含水率高,容易吸潮,茶味易变青涩,经木炭初烘、复烘后,水气散发,茶叶的香气提升、滋味更加甘甜醇顺,汤色清亮喜人,也更耐存放 。
对品质这么有利的工序,为什么会被省略呢?
原因也很简单:传统炭焙耗时间、费人工,且增加损耗 。为了追求产量,追求上市早,追求利润高,市场上很多信阳毛尖茶都渐次省掉了这一关键工序 。
所以我们常说,好茶是要等的,太心急,难喝到 。
信阳毛尖的5大喝茶误区,你中了吗_

文章插图
※ 喝信阳毛尖,芽越小越好
独芽、米芽、小芽、中芽......
清明前,在黑龙潭茶区采制今年的信阳毛尖的时候,小编简直要被这些概念念昏了头 。
为了迎合市场上某些喝茶喝跑偏了的人,茶农们想必也是绞尽了脑汁,不断创立或者被灌输进更多的新名词来定义茶叶的等级 。
采摘标准变了,不再是传统的一芽一二叶,而是以纯芽头为贵;
对当地旱茶的品种优势视而不见,管它是川茶种、大白茶种,只要芽头肥壮好看;
没有最嫩,只有更嫩 。
于是,传统信阳毛尖引以为傲的兰花香不见了,果甜香不见了,浓醇清凉的滋味不见了,清明的汤色不见了 。
取而代之的,是令人不快的青草气,三道可能就没味儿了的寡淡口感,和“浑不拉几”的茶汤颜色 。。
※ 信阳毛尖要多投茶,不然没味 。
每年春天,来到信阳毛尖茶区的人,除了和茶百科一样驻守着选茶、做茶的,还有很多来这里出游、或兼买点茶叶自饮或送人的观光客 。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观光买茶的人,大部分都具备一个典型特征:
茶百科小伙伴总结为----人手一个保温杯,茶叶一撂就半杯 。
抛却极少数人贪占便宜的小心思(进门都是客,招待茶叶都是免费的),小编听到的更多理由是:少了没味儿!
其实,和明前西湖龙井、碧螺春等名优绿茶一样,正宗的高品质信阳毛尖,每次的投茶量并不需要太多 。
按1:50的比例,一般的玻璃杯,投茶2-3克即可 。
这样泡出来的毛尖茶,滋味浓而不苦,花香清新 。
而那些必须放很多量才能喝出来一点点感觉的,如果不是常年惯饮浓茶的,便是茶叶的品质因素了 。(仍然建议:喝好茶,淡饮茶 。)
信阳毛尖的5大喝茶误区,你中了吗_

文章插图
※ 冲泡后汤浑,是好品质信阳毛尖的特征
(此处讨论的“汤浑”,特指信阳毛尖市场上一定范围内流行的“小浑淡”之说 。)
美好的事物,总要先有个美好的观感 。
和几个朋友聊起信阳毛尖,大家一致评出了其惹人反感的话术之最----“小浑淡” 。
连续多年制作核心产区传统信阳毛尖的茶百科人知道,品鉴过正宗传统工艺高品质信阳毛尖的茶友们也一定知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