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关穴位位置标准定位:外关穴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人体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位 。
![外关穴](http://img.jiangsulong.com/220410/1546011B5-0.jpg)
文章插图
外关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俯掌的姿势,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 。
伸臂俯掌,于手背腕横纹中点直上2寸,尺桡骨之间,与内关穴相对取穴 。
穴位解剖外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指伸肌、示指伸肌 。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和掌侧动、静脉本干 。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经 。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前臂后皮神经分布 。此处皮肤及皮下筋膜较掌侧厚而松弛,桡神经的浅支与头静脉起始部伴行,尺神经的手背支和贵要静脉起始部伴行 。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经小指伸肌的桡侧入小指伸,深进在拇长伸肌的尺侧入示指伸肌,以上诸肌(腱)均由桡神经肌支支配 。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和指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 。
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经,并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脉本干通过 。
外关穴的作用外关穴意义:三焦经气血在此胀散外行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气 。
运行规律:一是循三焦经上传于支沟穴,二是别走心包经,三是上行于天部并交于阳维脉 。
![外关穴](http://img.jiangsulong.com/220410/154601O32-1.jpg)
文章插图
外关穴功效:联络气血,补阳益气 。外关穴有疏表解热,通经活络,清热解表作用 。
主治疾病外关穴主治感冒,头痛,发热,耳鸣,耳聋,目痛,咽肿,口眼斜,瘰疬,胸胁痛,手颤指麻,肘臂屈伸不利等 。
外关穴主要用于头面、耳目及本经脉所过的疾患:如热病、头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胸胁痛、肩背痛、肘臂手指疼痛、手颤等 。
现代又用外关穴治疗感冒、三叉神经痛、腮腺炎、高血压、小儿麻痹后遗症、偏瘫等 。
头面五官科疾病: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鼻衄牙痛 。
运动系统疾病:上肢关节炎,桡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颞颌关节功能紊乱,落枕等 。
消化系统疾病:腹痛便秘,肠痈霍乱 。
其他病症:热病,感冒,高血压,偏头痛,失眠,脑血管后遗症,遗尿 。
穴位配伍外关穴配足临泣穴治颈项强痛、肩背痛;
外关穴配大椎穴、曲池穴治外感热病;
外关穴配阳陵泉穴治胁痛 。
外关穴配大椎穴、曲池穴、风池穴治感冒发热 。
外关穴配听会穴、中渚穴治耳聋耳鸣 。
外关穴配曲池穴、太冲穴治高血压 。
外关穴配肩髑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合谷穴治上肢瘫痪 。
外关穴配阳池穴、中渚穴,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手指疼痛,腕关节疼痛 。
外关穴配太阳穴、率谷穴,有祛风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
外关穴配后溪穴,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落枕 。
外关穴配足临泣穴,为八脉交会穴,主治耳目、颈项及肩部病证 。
刺灸法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
针刺方法直刺0.5-1.0寸,或透内关穴,局部酸胀,有时可扩散至指端 。
向上斜刺1.5-2.0寸,局部酸胀,向上扩散至肘、肩部 。治疗肘肩及躯干疾病 。
或向阳池方向斜刺运针,治疗腕关节疾病 。
艾灸方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外关穴解析外关为经穴名(Wàiguān TE5) 。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属手少阳三焦经 。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 。外为内之对,关即关隘,此穴在前臂外侧要处,犹如关隘,故名外关 。
特异性:本经络穴 。八脉交经(会)穴之一;交阳维脉 。
外关 。外,外部也 。关,关卡也 。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胀散外行,外部气血被关卡不得入于三焦经 。本穴物质为阳池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行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进一步胀散,胀散之气由穴内出于穴外,穴外的气血物质无法入于穴内,外来之物如被关卡一般,故名 。
手少阳阳维之会 。本穴物质为吸热后的胀散之气,此气外出本穴后交于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