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养生谈论太极拳运动与中国医学

近代太极拳名宿吴图南师爷曾说:“生命在于运动”,“我的运动就是练习太极拳,”又说“我们研究养生长寿学,就是利用自身作试验,利用锻炼太极拳的方法,向‘天年’靠拢 。”吴师爷每天坚持太极拳锻炼,至105仙逝 。不仅如此,吴老先生的夫人刘桂贞师奶,婚后即随师爷练习太极拳,坚持不懈,直至今年年初方仙逝,享年104岁 。他们的实践证明,坚持太极拳的锻炼,就能达到对人体的健康长寿 。

太极拳养生谈论太极拳运动与中国医学

文章插图
太极拳
太极拳的创造者和发展者们,其中有许多道士和养生家,他们都深通医理和易经,在修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将其融合了进来 。而且太极和中医的基础理论又都是与易经的基本思想密切关联,因此二者有许多相通之处 。以后我们把二者在阴阳五行、气血脏象等方面的认识和对疾病的防治等逐一加以探讨 。
1、阴阳五行
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 。古人认为阴阳的变化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中医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 。”太极拳家讲:阴阳分,天地判,始成太极 。所谓阴阳分是指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判是指清浊二气分、阴阳相交化生万物 。由此可见中医与太极拳理论对于揭示宇宙的基本规律上看法是一致的 。
在中医理论中,讲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换,并且用这些规律来的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以及用其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
【太极拳养生谈论太极拳运动与中国医学】而太极拳理论是以太极图为中心而推演的,图中黑白分别为阴阳的各自属性,S线代表阴阳的消长变化和运动中的平衡关系,其中黑中之白眼、白中之黑眼,代表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并隐喻着阴阳中具有无限可分性 。
在中医治疗学中有寒热、虚实、表里等阴阳属性不同的病症,有温、清、补、泻和解表、治里等相应治法 。
在太极拳运动中则有动静、开合、刚柔、虚实等阴阳属性之不同,并有动静变化、开合鼓荡、虚实分明、刚柔相济等阴阳属性不同的人体内外运动变化 。
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是用来取类比象进行推演、归类人体的脏腑之间的生理功能病理影响的相互关系,以及用来指导临床诊断、拟定治则的 。其具体方法是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进行推演的 。而在太极拳法中,讲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门,进、退、顾、盼、定五步,也是按五行区分和掌握生克变化规律的 。
由此可知中医学与太极拳在阴阳五行理论上是相通的 。在养生治病的目的上也是一致的 。二者都强调要不断地调整阴阳关系、和五行生克乘侮关系(只是一是用药物,一是用动作导引而已),从而达到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
2、气血关系
中医学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的调和与通畅是人体健康的关键 。太极拳着重于对精、气、神的修练,尤其在锻炼时要求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从而使气血运行流畅而致平和 。因此常见一般练习太极拳有年之人,即使在冬天在户外打拳,也无需戴手套,练习后手还是暖暖的 。这仅说明练习太极拳能促进气血运行的只鳞片甲而已 。
中医学将气归纳成: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其中元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 。宗气是水谷精微之气与大自然空气的混合体,积于胸中,以补充元气 。营气行于脉中,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卫气行于脉外,有温分肉、肥奏理、司开合的作用 。它们的协同作用,保证了血脉的畅通,维持了人体周身各部的功能作用 。
太极拳则将元气、宗气、营气流归成内气,将卫气归为外气,通过养、蓄、运、使四个方面来练气养生 。尤其是吴图南师爷提出的养蓄宗气、培补元气 。运行营气、开发卫气,更是太极拳养生保健的关要之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