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老字号制作的馄饨,曾登上国宴餐桌!

中华美食局 , 有滋有味有故事 。

“馄饨侯” , 老北京著名的馄饨馆 , 以皮薄馅足、味道鲜美而闻名 , 直至今日依旧是北京有名的馄饨名店 , 
老字号“馄饨侯”在京城家喻户晓 , 其馄饨名扬京城 。经过数年的变革后 , “馄饨侯”在经过全面翻修重新开张时 , 每天顾客盈门 , 不仅北京人 , 就连外地人闻讯后也都纷纷赶来 。虽说店铺的经营面积多达300多平米 , 但还是出现了排长队等座的现象 , 一时成为京城的一大景 。想吃馄饨 , 偌大一个京城哪里没有?为何宁愿排队等候 , 也要吃上"馄饨侯"的馄饨呢?显然 , 人们就是冲着“馄饨侯”的名声而来的 , 其他的馄饨没有这个味儿 。
这家老字号制作的馄饨,曾登上国宴餐桌!

文章插图
主要是因为其做的馄饨比较讲究 , 一碗馄饨 , 十个皮为一两包一两馅 , 加在一起为二两 , 基本上不差分毫 , 而且馄饨均为手工现场制作 ,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厨师做馄饨麻利的手法 , 平均一分钟能推一百多个馄饨(做馄饨也叫推馄饨) 。
京味馄饨的讲究再就是其馄饨本身的特点:其一 , 是皮薄 , 有薄如纸之说 , 透过它能看到报纸上面的字;其二 , 是馅细 , 指的是做馅用的菜和肉是严格按照一定的比例搭配 , 多少菜 , 多少肉 , 是非常有讲究的 , 肉讲究用猪的前臀尖 , 七分瘦三分肥 , 打出的馅特别均匀;其三 , 是汤好 , “馄饨侯”的汤堪称一绝 , 是花六个小时用猪的大棒骨熬制而成的 , 味道浓厚而不油腻 , 由于棒骨汤含有钙质 , 所以许多老人都特别喜欢这口;其四 , 是佐料全 , 有紫菜、香菜、冬菜、虾皮、蛋皮儿等 , 其中冬菜是不可或缺的佐料 , 据说 , “馄饨侯”为了淘换冬菜 , 东奔西跑去寻找 ,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 最后在河北的清县才找到了生产厂家 。
这家老字号制作的馄饨,曾登上国宴餐桌!

文章插图
如此美味的馄饨 , 真得要品尝一下啊!走进“馄饨侯”的店门 , 你会马上感到一种老字号的氛围 。“馄饨侯”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名噪京城 , 当时的老店在王府井八面槽 , 距离吉祥戏院和北京人艺较近 , 一些著名演员演出后 , 经常光顾“馄饨侯” 。
这家老字号制作的馄饨,曾登上国宴餐桌!

文章插图
馄饨侯的名称由来很多人会问 , 为什么叫“馄饨侯”呢?说“馄饨侯”的名称来历之前 , 我们先了解一些"馄饨"的相关知识 。据一些资料记载 , 馄饨早在汉代就有 , 是北京现在比较常见的小吃 , 每天早晨的早点摊上 , 都有馄饨出售 , 广东人叫它“云吞” , 四川人叫它“龙抄手” 。馄饨有南派北派之分 , 南派的馄饨呈元宝样式 , 北方人做的馄饨为为手推式 , 所以北方人说做馄饨为推馄饨” 。
这家老字号制作的馄饨,曾登上国宴餐桌!

文章插图
老北京卖馄饨多数用特制的挑儿 , 走街串巷 , 碰到想吃的 , 便给人来一碗 。20世纪40年代以后 , 卖馄饨的人便开始摆馄饨摊儿 , 一个约2米长的两轮车 , 一头放火炉和汤锅 , 另一头放着放杂物的板 。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 , 在王府井附近出现了六七家摆馄饨摊的 , 公私合营后 , 由当时的7个摊儿凑到了一块儿 , 成立了一个合作组 , 组长叫侯庭杰 , 他的摊儿在东华门大街 , 挨着戏园子 , 生意红火 , 1959年 , 这7个馄饨摊儿的摊主觉得老到外头摆摊并非长久经营之道 , 决定合伙开了一个店铺 。有了店铺就得起个字号 , 由于侯庭杰是组长 , 便合计叫“馄饨侯” , 于是 , 申请注册 , 并制作了匾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