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王, 武夷大红袍

大红袍的来历
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 。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 。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 。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 。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 。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 。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 。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 。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 。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 。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 。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 。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 。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 。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
武夷山大红袍
大红袍的特征
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树冠稍稍展开,分枝比较密集,叶梢向上斜着伸展开去,叶子是宽的椭圆形,尖端稍钝向下垂着,边缘则往里翻卷,叶子颜色深绿有光泽,若是新芽,则深绿带紫,露出毛茸茸的叶毫来 。
大红袍为千年古树,稀世之珍 。现九龙窠陡峭绝壁上仅存4株,树龄已达千年 。于每年5月13日至15日高架去梯采之,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之珍 。武夷大红袍,属于单枞加工、品质特优的名枞,名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作特制而成 。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经久不退,冲泡9次犹存原茶的桂花香真味 。被誉为武夷茶王 。
武夷大红袍,是中国名苑中的奇葩,有茶中状元之称,更是岩茶中的王者,堪称国宝 。在早春茶芽萌发时,从远处望去,整棵树艳红似火,仿佛披着红色的袍子,这也就是大红袍的由来 。
武夷山大红袍成国茶原由
欣闻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指定武夷大红袍为特供茶,大红袍又加冕了一项桂冠,国茶的地位彰显 。
大红袍,这位深锁在武夷山中、悄然入于皇家宫廷的大家闺秀,长期以来,只为贵者所有 。随着茶成国饮潮流的掀起,精品意识的召唤,生态保健的要求,市场波涛的动涌,她终于被呼之而出,走进京都大市,迈出国门,亮相于主流社会 。
其实业内人士都知晓,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的顶级茶品,在古今中外都享有盛名 。所有的大部头茶著中都有她的卓约身姿,流传着脍炙人口的传统故事,载记着内涵丰厚的诗词文赋据云,即位一日不可无茶的清乾隆皇帝,在位时曾纳贡到半斤大红袍,倍加珍重,品后诗兴大起,发出了就中武夷品最佳,香气清和兼骨鲠的感叹 。骨鲠之说,当是悟出岩韵的第一人 。
大红袍成为国茶,大红起来,和武夷山人用心善待是分不开的:山人种之选择佳境,管之认真科学,做之工艺独到,泡之讲究功夫,品之入定静心 。
种之优越佳境 。国家批准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文本中,认定武夷岩茶产于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 。其实古代学者徐火勃等早就说过:武夷山具灵秀之气、土气宜茶 。现代茶叶大家吴觉农、王泽农、林馥泉、张天福等在武夷山办茶场、研究所时则通过实地考察、科学测定出它宜茶的根据(见当时的刊物),包括地形、生态、土质、温度、雨量、湿度、日照等因素 。此境乃上苍所赐,非人力可为的 。大红袍立于其最佳之境,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自然品具岩骨花香之胜 。
管之认真科学 。古今武夷人视岩茶如珍宝 。古时茶园必用石头垒砌围护,甚至单株之茶也围筑成盆景 。每年必定要下挖、平、锄三道工夫,那时没有化肥,只靠填客土、盖绿草以提高地力;有虫时只用山中草药喷洒 。
如今随着茶园面积扩大,产量提高,过去那些办法行不通了 。但茶农在施化肥、喷农药时,大都讲究科学,特别是对大红袍等极品茶园的管理更是慎之又慎 。他们增强了精品意识,不盲目追求产量,所以一年大多只采摘一次,多则二次,以提高青叶的内含物,保护茶树良好生长;减少施化肥、喷农药,以预防农残提高 。可以说武夷岩茶大红袍是环保的、生态的、卫生的、放心的饮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