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咨询环境下,来访者会对咨询师产生“崇拜”“爱”“依赖”这样的强烈感情,也会有要与咨询师发生性行为的冲动,这本身都是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某种呈现,咨询师如果没有能力管住自己的情感冲动或者下半身冲动,就会将这些咨询现象等同于生活现实,从而付诸行动,最终导致咨询失败,伤人伤己 。咨询伦理是禁止咨询师与来访者发生现实中的关系互动的,比如经济上的互动,或者产生性行为等等 。
中国心理学会公布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的第1.7条中明确规定:心理师要清楚地了解多重关系(例如与寻求专业服务者发展家庭的、社交的、经济的、商业的或者密切的个人关系)对专业判断可能的不利影响及损害寻求专业服务者福祉的潜在危险,尽可能避免与寻求专业服务者发生多重关系 。
如何判断咨询师在这方面存在问题呢?
我们可以看一个咨询师“付诸行动”的程度,比如咨询师鼓励来访者不要压抑自己的欲望或者性欲,不要压抑自己的愤怒和攻击性,要去表达或者行动;咨询师无法执行设置比如难以按时结束咨询,或者难以拒绝来访者的需求去满足来访者,都侧面的在证明这一点 。
实际上,咨询中是通过言说这些欲望和冲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是,绝不是把这些内容付诸行动 。鼓励付诸行动的咨询师,他也非常有可能付诸行动,最终伤害到咨询效果甚至伤害到来访者 。
对,咨询师需要能管住自己的情感和冲动 。
2) 通过来访者满足自己自尊的咨询师
这个和我们的整体文化有关系,我们的文化其实是有“权威”特性的,比如父母是子女的权威,老师是学生的权威,老板是员工的权威,这种文化,会无形中伤害到每个人的自尊(心理学上也称之为“自恋”,自恋和自尊一样,是一个中性词) 。所以很多咨询师在这方面都会有自己的情结,无形中会利用来访者满足自己的自尊 。
比如比较明显的,有的咨询师会扮演“拯救者”,来访者是“被拯救者“,这种方式满足自己的自恋需要,但是实际上,在潜意识层面,扮演拯救者的人,是他自己需要拯救,他把这种愿望转化成了拯救别人 。比如有人把自己称为“导师”,或者“能量使者”,或者“疗愈者”,通常都有这类的嫌疑 。
而这类拯救者,会把别人变成被拯救者,其实会无形中贬低别人的力量,让我们再看知乎上的一个分享:
咨询师:其实你就是一个残疾人,而你就是不能接受你是一个残疾人的事实 。
咨询师:我以前以为你内心很有力量,所以总是拿话戳你,想把你的力量戳出来,后来戳着戳着,发现你的壳是软的 。
我前面提到的心理学博士的一句常用的咨询语是这样的:
你怎么把自己活成这样的?
其次,有些咨询师会在咨询中显示自己的价值,比如我提到心理学博士会向来访者展示自己买的名牌包、名牌表等等,或者夸耀自己的能力水平等等 。
“Lacan心理”揭露有一个“心理咨询师”弄了很多山寨证书,然后给自己弄了很多名号,也是这种类型,比如“国家级心理督导师”,“世界最高认证中心国际催眠治疗师”,还有一个咨询师号称自己是“中国心理咨询之父”,更有一些咨询师号称自己创造了某种疗法等等,用这种方式来宣传、包装自己,其实反应内在的匮乏和脆弱,我可以毫不客气的称之为“病的比较重 。”
说到这里,我需要为我的督导师点个赞,他的个人介绍只有几行字:
XX,二级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取向,连续接受八年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培训,咨询时数6000+小时,督导2000+小时 。
跟他打交道两年多,感觉上他的自恋已经足够的强壮,他是一个不太需要外界认可的人,所以他可以在督导或者咨询中,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理解和探索来访者上,而不需要利用咨询和来访者满足自己,也不需要在咨询中花过多的精力来安抚自己 。
第三种情况是,有些咨询师渴望在咨询中证明自己的价值,就会很努力的工作,比如努力的理解、共情,让来访者感觉到压迫感,咨询师也会不断的向来访者确认咨询是否有用,或者灌输给来访者咨询是有作用的,以此来提高自己在咨询中的成就感,实际上,咨询很考验一个咨询师的耐心,咨询师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需要承受不确定、没有进展的感觉 。
推荐阅读
- 为何选择紫砂原料
- 手上的水彩笔颜料怎么能洗掉 如何洗掉水彩笔的残留颜色
- |入职难、用工难?这些工作前景好,90后最好的选择
- 如何预防手上长老年斑比较有效?
- 化妆品|皮肤特别差如何快速恢复?几个步骤缺一不可!
- 印泥如何加印泥油 印泥干了加什么油
- 如何如何重置行李箱密码 行李箱密码怎么改
- 算法:如何实现大正整数相加?
- 网站降权如何恢复排名?
- 搜索引擎如何运作?实际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