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儒家经典什么之一共七篇 孟子被尊为儒家的

历史起,中国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据邓拓先生统计,自公元前1766年(商汤王十八年)起至公元1937年这3703年间,文献中有记载的水、旱、蝗、雹、风、疫、地震、霜、雪等自然灾害,就多达5258次,平均约每六个月就有一次自然灾害爆发 。如此频发的自然灾害,无疑给历朝历代的人们造成了程度不等的生命、财产损失 。因而,自先秦时起,怎么防灾救灾,将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就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 。众多圣哲提出了很多防灾救灾的理论主张 。其中,“亚圣”孟子就有很多理论阐述,有些直至今天仍有现实借鉴意义 。
一、灾害发生前的防灾备灾

孟子是儒家经典什么之一共七篇 孟子被尊为儒家的

文章插图
在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并没有我们后世的科学理论来解释地震、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真相 。相反,当时的人们普遍相信万物有灵,将绝大多数自然灾害视为人类的某种不当言论或行为触怒了神灵,导致神灵降临灾难,以惩处人类的结果 。因此,面临自然灾害的爆发,人们往往束手无策,只能祈祷神灵,寻求神灵庇佑 。因此,孟子提出预防自然灾害爆发的言论,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
【孟子是儒家经典什么之一共七篇 孟子被尊为儒家的】比如,他在提到帝尧时代“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时,高度赞扬了大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也就是将洪水疏导到大江大海中去的治水方法,这里实际上蕴含了孟子主张疏通水道、兴修水利以减缓甚至是消除水灾的防灾思想 。
再如,孟子生活的时代,还不能科学地解释林木保护与水土保存,乃至与生态、气候之间的关系,但他们从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保护林木的主要性,因而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主张,即在固定的时月砍伐树木,禁止滥砍滥伐,禁止砍伐幼木 。他曾以位于齐国都城临淄郊外十余里外的牛山为例,“牛山之木尝美矣”这句话,表明牛山曾林木密布,但因其位于首都郊区,人们经常毫无克制地滥砍滥伐树木 。一段时间后,牛山上的树木基本都被砍伐殆尽 。孟子对人们滥砍滥伐的指责,隐隐体现出他主张保护山林的观念 。
除上述努力改善自然条件来防灾备灾外,孟子还尝试改善社会条件来防灾备灾 。他认为统治者应有“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然后实行“省刑罚,薄税敛”为核心内容“仁政” 。若减省刑罚、税收,且征敛以时,不违农时,如夏季征收布缕,秋季谷物成熟后征收粟米,冬季农闲时节征发力役,就会收到民富、财饶的效果,国家、民众的抗灾能力也将极大增强 。反之,则难免浮现“民有殍”、“父子离”的恶果,菜叶网,人为创造出无妄灾害来 。
对于民众而言,则要努力耕作 。固然,在孟子看来,努力耕作并不是没有头脑的胡干蛮干,而是要因地制宜、精耕细作,提高备灾能力 。比如孟子曾说过:“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苟为不熟,不如荑稗(tí bài) 。”尽管这种似禾的荑稗没有五谷颗料饱满、美味,但它们的优势在于抗水旱能力比五谷强,“” 。在水灾、旱灾频发的北方地区“种之,以备凶年” 。
《大秦帝国》孟子
二、灾害发生后的救灾赈灾
天行无常,自然灾害往往在人们不经意间蓦地来临,给人们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灾害发生后,该怎么救灾赈灾?孟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
在孟子看来,灾害发生后,统治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赈灾责任和义务,至于赈灾的重要手段,孟子提到了统治者应打开仓库,将以往积蓄下来的粮食、衣服、财物等无偿分配给灾民,帮助他们渡过灾后缺衣少食的难关 。孟子在齐国时,曾劝说齐宣王开棠邑之仓赈济灾民 。他还对那些“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仓廪实,府库充”却对灾民不闻不问的统治者进行了激烈指责,称他们如此当作,不啻于“率兽而食人”的暴君、昏君,又怎么当得起“为民父母”的称号呢?对于这样的无道昏君,人们有权推翻他 。
影视剧中的齐宣王
蠲免赋役也是孟子提出的一个主要赈灾方法 。当时井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很多庶民耕种租佃来的土地,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物,充当地租;不时还要承担国家征发的各种力役、兵役,或为统治者建筑道路、宫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