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佛教的共同之处有四点

【茶道与佛教的共同之处有四点】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 , 自幼曾被智积禅师收养 , 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 。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 。可以说 , 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 , 就与佛教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 , 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 , 并广为人知的便是茶禅一味 。宋代大学问家苏东坡曾经写过一首茶联 , 曰茶笋尽禅味 , 松杉真法音 。我们敬爱的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也写过一首茶诗 , 曰七碗受之味 , 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 , 不如吃茶去 。从这些茶联、茶诗中不难从禅中闻到茶香 , 从茶中品到禅味 。
佛教创建于公元前6世纪5世纪间的古印度 , 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 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 , 到隋唐时达到鼎盛时期 。而茶是兴于唐、盛于宋 。
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 , 自幼曾被智积禅师收养 , 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 。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 。可以说 , 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 , 就与佛教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 , 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 , 并广为人知的便是茶禅一味 。宋代大学问家苏东坡曾经写过一首茶联 , 曰茶笋尽禅味 , 松杉真法音 。我们敬爱的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也写过一首茶诗 , 曰七碗受之味 , 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 , 不如吃茶去 。从这些茶联、茶诗中不难从禅中闻到茶香 , 从茶中品到禅味 。
之所以把茶与佛教的关系概括为茶禅一味的殊胜因缘 , 就是因为:茶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 , 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 , 进而 , 在茶事活动中 , 茶道与佛教之间逐渐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同之处 。
其一为苦
佛教教理博大精深 , 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 , 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 , 谈的就是四谛之理 。而苦、集、灭、道四谛以苦为首 。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 , 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 , 总而言之 , 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 , 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 , 回头是岸 。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达到大彻大悟 , 求得对苦的解脱 。茶性也苦 。从茶的苦后回甘 , 苦中有甘的特性 , 佛教可以产生多种联想 , 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 , 品味人生 , 参破苦谛 。
其二为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 , 把静作为达到物我双忘的必由之路 。佛教也主静 。佛教坐禅时的五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 。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 , 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 。在静坐静虑中 , 人难免疲劳发困 , 这时候 , 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 , 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
其三为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此话一语道破茶道的本质 , 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 。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 , 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
其四为放
人的苦恼 , 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 , 所以 , 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 。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 , 否则徒劳无益 。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 , 外六尘 , 中六识 , 这十八界都要放下 , 总之 , 身心世界都要放下 。放下了一切 , 人自然轻松无比 , 看世界天蓝海碧 , 月明星朗 。品茶也强调放 , 放下手头工作 , 偷得浮生半日闲 , 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 , 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 。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 , 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 。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 , 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 。我国一直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 。僧人对茶的需求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 , 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