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何以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

第91届奥斯卡颁奖礼上,《绿皮书》夺得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3项大奖,成为跟《罗马》平分秋色的赢家 。

《绿皮书》何以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

文章插图
 
影片的题材选择直面美国种族问题,围绕黑人钢琴家唐·雪利和白人司机托尼·利普之间的南下巡演行程展开了一场细腻的现实叙事,从中窥见隐藏在美国繁荣社会表象之下的人种阶级矛盾,以及黑人、新移民群体的生存困境和内心精神世界的真实状态 。
 
01
 
影片里种族、阶级等元素被冠以政治正确的名义,牵涉出社会不同层面的价值取向 。与同台竞争、同样涉及“政治正确”的《黑色党徒》相比,《绿皮书》没有在种族问题之上进行喋喋不休的说教 。
 
通过雪利博士和托尼两人在巡演行程中从偏见到理解建立起来的真挚友谊表现出一种温情而感人至深的气质,把“种族”、“肤色”等严肃话题渗透进日常生活当中,自始至终未改变的是对人的关注点 。
《绿皮书》何以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

文章插图
 
《黑色党徒》
 
而《黑色党徒》从最直接的角度探讨种族歧视问题,让观众在黑人运动集会和3K党入会仪式之间看到种族歧视者的顽固丑恶和黑人遭受压迫的痛楚 。两部电影相同之处都在于反映种族主义带来的沉重现实,隐隐呼吁着种族平等社会的到来 。
 
02
 
虽然叙事技法并无标新立异之处,都是普通的起承转合,但《绿皮书》却有着非凡的感染力,流畅工整的剧情结构之下仍能将浮浅转为深刻 。
《绿皮书》何以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

文章插图
 
它要表现的并不是种族问题最终如何取得有效改善,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借助片中人物的经历来审视种族问题的本质,应该说这是以两个不同人种之间的冲突与互相磨合为纽带连接起来的故事 。
 
种族歧视是美国社会绕不开的一个坎,影片将现实问题变作一种具体语境,在表现雪利和托尼南下途中遭受的歧视之余也看到了种族主义的根深蒂固 。在片中,雪利本可以在北方拿着比南下巡演多三倍的演出费,但勇气使他迈出了试图用实际行动消除种族歧视的第一步 。
《绿皮书》何以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

文章插图
 
反观美国历史进程,种族主义贯穿了整个美国南部的发展,想凭个人行动去改善黑人境遇谈何容易 。从林肯时代到马丁路德金时期,尽管黑人的生活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严峻的现实是不同人种在美国依然以近乎绝对化的社会分层情况存在着,其中“黑人即底层”更是那个年代的一种社会定式 。
 
比如影片中呈现出的各种黑人形象:到托尼家中进行维修的黑人工人、南部小旅馆和酒吧里无所事事的黑人青年、田野里顶着烈日耕作的黑人农民,这些都说明了黑人在美国社会当中基本只从事最繁重的劳动,他们不属于盛大豪华的场面,衰败萧条仿佛只能够是他们唯一的归属 。
 
黑白人种不仅存在肤色差异,还含有阶级差距带来的厚此薄彼 。对雪利来说,他除了要深受肤色带来的种族歧视之苦,还要被迫接受白人高高在上的肤色审视 。“三重奏组合”下榻旅馆时,其他两个白人在泳池边和女人嬉笑逗乐,他在阳台孤独地喝酒,这何尝不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绿皮书》何以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03
 
“利普”是托尼与外界接触的诨名,这个名字是一层面具,当面具被剥离,现实便在眼前骤然构筑出一种重此抑彼的感受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托尼遇上警察查车,警察看到驾照上的意大利名字对他说了句“你自己也是半个黑gui”,向来圆滑世故的托尼动手打了警察 。在警察看来,非纯种美国白人即等于半个黑人,这一荒诞理由的背后便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 。
 
当社会在最基础的分工劳作和个体观念中就出现种族隔离时,即使从经济法律方面甚至是政治变革上出现再大的跨越,种族之间的对立分离也不会被彻底消除 。种族问题是人类社会漫长进程中的一个困局,在物质压力以及难以扭转的普世观念之下,种族问题的“代际传承”似乎是一种无法回避的必然 。
《绿皮书》何以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