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所领悟的禅茶文化

【古人所领悟的禅茶文化】茶乃大自然的精灵,其质朴无华自然天成,文人寄情山水间,不思利禄,不问功名,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一杯茶,品茶一直被文人当成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既讲究泡饮技艺,更注重情趣,追求天然野趣,茶带给文人的是净化,是纯洁,心灵的纯净与山水融为一体,天人合一,找回最自然的真我 。文人之性情、亲情、柔情和茶情,皆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谓从一杯茶叶看世界、壶中乾坤大,松案岁月长 。茶禅一味,茶的清心、淡泊恰恰符合文人的这种心态,文人对茶的追求,不单单在于茶的本身,而是追求一种纯净深远、空灵的意境,于是茶禅一味也就成了文人墨客在归隐时,无可奈何的选择,同时也成为做人的最高境界 。
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由此产生 。茶与佛有相通之处,均在主体感受,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 。依山建寺,依寺种茶;早成古风 。僧人戒五欲,既无洞房花烛夜之欣喜,也无金榜题名时之春风得意,讲禅读经、饮茶品茗,便成了淡薄名利的僧人基本功课和主要嗜好 。
僧侣敬神、坐禅、念经、会友终日离不开茶 。禅茶道体现了井然、朴素、养性、修身、敛性的气氛,也揉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感情 。禅宗茶道在宋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并移植到日、韩等国,现在已向西方世界传播,对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作出了努力 。
自古以来,茶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来名士爱评水,自古山僧喜斗茶 。这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扬州青莲斋六安山道僧叶馆写的一副对联,十分精确地道出文人与僧人评水斗茶的殊好 。茶文化与禅文化同时兴旺于唐代,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茶圣陆羽,其所著《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 。
作为最有文化和艺术品味的群体,文人品茶具有一种极其空灵的特色,他们常将自己置于自然界的山水之中,品茶作诗,十分讲究泡饮技艺 。明人《徐文长秘集》中描绘了一幅幅美妙的品茗图景: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流白云,绿藓苍苔,素于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 。这种品茗环境给人带来的悠闲安逸,不是用普通语言得以形容的,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孜孜以求这种陶渊明式悠然见南山的佳境 。
文人大多仕途失意,归隐自然,文友相叙吟诗联句,与佳茗相伴,与茶结缘者不可胜数 。茶可以使人清醒,排遣孤闷,令人心胸开阔,助诗兴文思而激发灵感 。茶是文人生活中一件韵事,一大乐趣,一种高雅的活动 。品茗为文人的生活增添了无限情趣,增进了心性修养,历代骚人墨客都知茶爱茶享受茶,许多著名的诗篇便是在茶香中酝酿创作出来的,历代皆有名篇,特别是唐代,有不饮茶做不了诗人,名诗人不能不写茶诗之说,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古今茶诗的扛鼎之作,传为千古绝唱,其以饮茶七碗飘飘欲仙和皎然三饮便得道并称为历史上品茶得趣的前辈 。宋代苏轼是大文豪,亦是茶仙,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句,把茶拟人化,美化,被广为传诵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 。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 。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 。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 。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 。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
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 。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 。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 。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