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流传的十大名茶由来传说( 三 )


(八)茉莉花的传说
传说是在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陈古秋所创制 , 陈古秋为什么想出把茉莉花加到茶叶中去呢 , 其中还有个小故事 。
有一年冬天 , 陈古秋邀来一位品茶大师 , 研究北方人喜欢喝什么茶 , 正在品茶评论之时 , 陈古秋忽然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给他一包茶叶未品尝过 , 便寻出那包茶 , 请大师品尝 。冲泡时 , 碗盖一打开 , 先是异香扑鼻 , 接着在冉冉升起的热气中 , 看见有一位美貌姑娘 , 两手捧着一束茉莉花 , 一会功夫又变成了一团热气 。陈古秋不解就问大师 , 大师笑着说:陈老弟 , 你做下好事啦 , 这乃茶中绝品‘报恩仙’ , 过去只听说过 , 今日才亲眼所见 , 这茶是谁送你的 。陈古秋就讲述了三年前去南方购茶住客店遇见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经历 , 那少女诉说家中停放着父亲尸身 , 无钱殡葬 , 陈古秋深为同情 , 便取了一些银子给她 , 并请邻居帮助她搬到亲戚家去 。
三年过去 , 今春又去南方时 , 客店老板转交给他这一小包茶叶 , 说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 。当时未冲泡 , 谁料是珍品 , 大师说这茶是珍品 , 是绝品 , 制这种茶要耗尽人的精力 , 这姑娘可能你再也见不到了 。陈古秋说当时问过客店老板 , 老板说那姑娘已死去一年多了 。两人感叹一会 , 大师忽然说:为什么她独独捧着茉莉花呢?两人又重复冲泡了一遍 , 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现 。陈古秋一边品茶一边悟道:依我之见 , 这是茶仙提示 , 茉莉花可以入茶 。次年便将茉莉花加到茶中 , 果然制出了芬芳诱人的茉莉花茶 , 深受北方人喜爱 , 从此便有了一种新茶类茉莉花茶 。
(九)龙井茶与虎跑泉的传说
龙井茶由来西湖产茶始见于唐代湖州人陆羽所作《茶经》 , 龙井茶约闻名于元明年间 , 有明代诗人高应冕《龙井试茶》为凭 , 诗云:天风吹醉客 , 乘兴过山家 , 云泛龙沙水 , 春分石上花 。茶新香更细 , 鼎小煮尤佳 , 若不烹松火 , 疑餐一片霞 。
龙井茶最初起源于寺庙 , 其种、采、抄、品都有一番讲究 。
龙井茶多种植于靠山近水 , 晴能受到充分日照、雨又易于排水的酸性丘陵坡地上 。春采、夏锄、秋剪、冬肥 , 一点都耽误不得 , 不然的话 , 人误茶一季 , 茶误人一年 。龙井附近茶农一年柴米油盐的开销就靠一季春茶 , 除了春茶 , 另外夏秋两季的茶 , 当地人都把它视作柴草 。春茶共分四挡 , 清明前开始采头春茶 , 称明前茶 , 其茶嫩芽初迸 , 如同莲心 , 就称之为莲心 , 这是珍品中的绝品 。制作莲心 , 一般要四斤以上的青叶(当地人称草子)才能抄制一斤干茶 , 而一个熟练的采茶姑娘 , 每天最多只能采摘嫩芽十二两 。谷雨前采二春茶 , 又称雨前茶 , 这时茶的芽柄已发一叶 , 其形似旗 , 茶芽捎长 , 其形如枪 , 故又称之为旗枪 。立夏之前采三春茶 , 这时茶芽旁一有附叶两瓣 , 形似雀舌 , 所以也以雀舌相称 。四春茶则在三春茶后一月开始采摘 , 这时茶已成片 , 并附带有茶梗 , 所以茶农也称之为梗片 , 这种茶过去是茶农后代练技术用的 。
制作绿茶一般都有采、晾、揉、抄、装这几道工艺 , 而龙井茶却有自己的讲究 。首先是采摘茶叶不能掐 , 可能用拔更恰当一点 , 据说原先进贡皇上的茶叶 , 是茶乡姑娘用双唇采下来的 , 而掐下来的茶叶 , 其掐痕在制成茶叶后都去不掉;其次是晾 , 所谓晾就是刚采摘下来的茶叶得在阴凉处堆放上大半天 , 大约相当于机械加工的退火 , 也就是通过堆晾 , 褪掉茶叶里残余的大部分刚性;揉也叫揉捻 , 是通过外力将茶叶的内部结构揉捻成人们希望的形状 , 但龙井茶的制作却在文火铁锅的条件下 , 把揉和抄两道工艺合二为一了 。龙井茶的形状要求青叶保留一部分自然的刚性 , 以便茶叶成型后还能看到部分青叶的原状 , 因此就将揉捻工艺弱化了 , 即将抄分解成抄--晾--抄--晾--抄的过程 , 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部分揉的要求 。在完成了几近繁琐的制作过程之后 , 扁平、光滑、翠绿、整齐就成了龙井茶的经典造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