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史,宋茶蕴味

中国人制茶喝茶已经几千年 , 已经是融入中国人血脉的饮品 , 茶文化同样 。不过要说起茶文化的巅峰时期 , 不是现在 , 而是国风开放的宋代 。帝王爱茶 , 所以整个国家也变得偏爱茶 , 饮茶之风、制茶之法、茶文化都到了一个巅峰时刻 。查阅现代人整理研究的资料 , 发现 , 北宋时期 , 国内种植的茶叶品种已经超过了196种 , 植茶与制茶技术空前繁盛 , 发展到宋时全国形成一整套发达的榷茶制度 。时至今日 , 中国茶文化史上再也没有一个朝代能够超越宋朝 。
【茶史,宋茶蕴味】从帝王开始的偏爱
宋茶空前发达的茶文化 , 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当属统治者 , 宋代建国之初 , 宋太祖就下令成立茶务机构 , 管理天下茶事 , 并最终选定福建建州凤凰山北苑贡茶为皇家御茶 , 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 , 生产区别庶饮的皇家贡茶 , 从此掀开了中国茶叶史上新的篇章 。
宋代茶成为国饮和宋代茶文化的繁盛 , 与宋徽宗赵佶密不可分 。赵佶喜茶 , 他不仅精于茶事、擅长茶艺 , 还写了一本《茶论》 , 后世称之为《大观茶论》 , 谈制茶之法与点茶真韵 。书中说 , 饮茶有道 , 首先讲究色、香、味 。由此可以看出 , 宋徽宗不但懂得如何点茶泡茶 , 还清楚了解制茶的过程与饮茶的香气效果 。在皇帝的带头下 , 饮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 宋代茶书的撰述也大大超过了唐人 , 比较著名的有叶清臣的《述煮茶小品》、蔡襄的《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等 。其中不少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 , 成为中国茶文化著述中的宝贵遗产 。
宋代的茶分为散茶和片茶 。王东介绍说 , 散茶并不是现在的散叶子茶 , 而是茶碎或茶粉 。茶粉是相当高档的商品可以直接冲点饮用 , 但宋各时期 , 散茶也不尽相同 , 也有将制作茶饼遗留的茶渣称之散茶的说法;而片茶指的是一片片的各种形制茶饼 , 其代表就是皇家贡茶龙团凤饼 。
据记载 , 宋代其他地方名茶也有进贡 , 但均不值一提 , 被建州的建茶龙团凤饼所打败 。皇家贡茶龙团凤饼为宋真宗时期宰相丁谓所创 , 小龙团凤饼是宋四大书法家之福建转运使史蔡襄所造 。宋代皇家贡茶龙团凤饼的制茶工艺极其难 , 至今也无法逾越 。宋徽宗讲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
龙团凤饼不仅深受宋代皇家青睐 , 宋代贡茶之美、茶叶之精 , 使得大量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 成为他们追捧的圣物并进入上层社会的精神生活 。在两宋时期 , 先后有180多位诗人、词人赞颂宋代贡茶 , 诗词达400篇 。建茶入诗 , 比比皆是 。陆游写了300多首茶诗 , 成为历代诗人中写茶最多的一位 。北宋文学家苏轼把佳茗和佳人联系在一起 , 写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佳句 , 为人们所传诵 。
茶文化上至帝王将相 下至平民百姓
北宋人痴迷于饮茶 , 可以说茶文化浸透了正个国家的各个角落 , 不管是皇宫待客还是平民百姓家会友 , 皆是上一杯好茶 。从各种场合的迎来送往、交际应酬到人生喜庆的礼俗 , 无处没有茶之清风洋溢、香气飘拂 , 斗茶、茗战更是情趣盎然、格韵高雅 。民间有茶农、百姓的世俗斗茶 , 寺院有佛教僧侣的禅门斗茶 , 官宦有诗人墨客的文士斗茶 。茶文化渗透到宋朝上层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
贡茶的精致、水平的高超 , 已经消失在普通百姓眼前 , 而真正传承下来的却是散茶 。到了宋代中期 , 团茶生产虽然仍占据主导地位 , 但散茶的生产已经逐渐取得优势 。饮茶之风开始在市井之间风靡 , 价格低廉的散茶在民间大受欢迎 , 茶肆开始在城镇大规模普及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以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都描述有当时汴河两岸茶坊生意兴隆的繁荣景象 。王东说 , 当时的开封城内遍布茶庄、茶肆、茶馆 。
在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 , 既有挂着招牌的茶肆 , 也有边喝茶边看杂技表演的市民 。这些市井百态的记录 , 真实表达出北宋时期民间茶肆已经成为普通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宋朝除了一般的茶肆之外 , 还出现了晨开晓歇和专供夜游的特殊茶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