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味的起始

我们常说禅茶一味 , 茶和佛教之间渊源是天然不可分割的 , 这一点也得到了历史的印证 。虽然早在东汉时期佛教就开始东传到了中国 , 但是那时它还尚未形成规模 , 中国化的程度也不高 , 流布的范围和影响都非常有限 , 加上当时饮茶之俗也没有形成风气 , 因此 , 当时两者接触的机会也并不太多 。
【茶禅味的起始】到了魏晋时期 , 当佛教在玄学的影响下开始中国化的同时 , 饮茶之风也开始形成气候 , 于是茶与佛教从此便开始结下不解之缘 。今天 , 我们要说的《茶经》人物 , 就是出现在这个时期的一位高僧武康小山寺释法瑶 。
关于他与茶的事迹 , 陆羽引用《释道该说〈续名僧传〉》说:宋释法瑶 , 姓杨氏 , 河东人 。元嘉中过江 , 遇沈台真君武康小山寺 , 年垂悬车 。(原注:悬车 , 喻日入之候 , 指垂老时也 。《淮南子》曰:‘日至悲泉 , 爰息其马’ , 亦此意 。)饭所饮茶 。
永明中 , 敕吴兴 , 礼致上京 , 年七十九 。大致的意思就是说 , 南朝宋的僧人释法瑶俗姓杨(严格地说姓杨氏的说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 杨是氏而不是姓 。姓遗留自母系社会 , 氏是封地的名称) , 山西人 。在宋文帝元嘉中期(大约公元439年)渡过长江 , 来到现今浙江德清的小山寺 , 当时的年纪已经不小了 , 常常以茶代饭 , 后来受到皇帝礼遇 , 受邀前往京城 , 当时是79岁 。
读了这么久《茶经·七之事》里的故事 , 不难发现其中错漏之处实在不少 , 关于法瑶这一节也不例外 。先说元嘉中过江 , 遇沈台真君武康小山寺 , 年垂悬车这句 , 不管你怎么给它断句 , 这句话总是读不通 。
结合上下文考察 , 估计是在引用的过程中漏了两句 , 大致的意思应该是 , 法瑶过江后遇到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可能就叫沈台真) , 这个人就请他去武康的小山寺 。接下来的永明中 , 敕吴兴礼致上京 , 年七十九也很叫人怀疑 , 永明已经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了 , 如果法瑶南渡时所谓的年垂悬车有60岁的话 , 那么到了永明中就该有110岁了 , 这和年七十九相差得可不小啊 。因此 , 这个永明中应该是刘宋孝武帝的大明中才比较准确 , 大概是公元461年左右 , 还是按年垂悬车是60岁左右去算法 , 大明中 , 法瑶该是88岁 , 这和年七十九相差得已经不大了 。这样看来 , 倒可以反过来 , 推算出年垂悬车大概就是50岁左右了(或者说是40岁60岁之间)!
在进一步搜寻材料的过程中 , 笔者零零散散地又找到几处关于法瑶的一些介绍 。说法瑶是有名的涅槃师(涅槃师是研习、弘传《大般涅槃经》的佛教学者) , 主张渐悟 。景平年中(公元423年) , 他曾游学兖豫 , 遍通众经 , 尝听东阿慧静讲涅槃学 , 复述所讲 , 为慧静所称许 。后应请住吴兴武康小山寺 , 著有《涅槃》、《法华》、《大品》、《胜鬘》等义疏 。宋孝武帝于大明六年(公元462年) , 礼请他到建康与主张顿悟(与渐悟相对)的道猷(道生的弟子)一同住在新安寺 , 以示顿悟、渐悟二说各有胜义 。在《宋书·王僧达传》中也提到了法瑶 。说孝武帝在一年内升迁了王僧达5次 , 他都不满意 , 他在做吴郡太守的时候 , 还命令主簿顾旷带人从法瑶那里抢了数百万的钱财 。
结合以上两点 , 我们不难看出 , 永明中为大明中之误不是没有根据的 。不过还是要解释一下 , 《宋书》上记载的法瑶加了个姓 , 叫竺法瑶 , 仿佛跟我们上面说的释法瑶不是一个人 。事实上 , 两个名字说的都是一个人 , 首先 , 从常理上看 , 在同一时代 , 出现在同一个地方的两个高僧不太可能会是重名的 。另外 , 关于中国僧人的姓氏 , 是到了东晋时期的释道安后 , 才统一以释为姓 , 在此之前 , 由于传道的僧人多为外国人 。因此 , 僧人来自哪国 , 汉人就以他的国家做他的姓 , 来自天竺(古印度 , 今克什米尔一带)的就姓竺 , 来自安息(即今伊朗和阿富汗一带)的就姓安 , 来自月支(古阿富汗)的就姓支 , 来自康居(今乌兹别克和哈萨克一带)的就姓康 。受到中国文化中子随父姓的影响 , 这些外国人在中国收下的徒弟也都跟着他们姓 。法瑶那个时代恰恰是释姓开始大规模取代其他姓氏的时期 , 两种姓氏并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