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普洱熟茶冲泡得更好喝

熟茶是一种相对难于冲泡的茶 。一不留神就会滋味弱,汤感薄,还可能有不悦的气味 。更有甚者,明明仓储良好的茶,泡出了让人咽喉干、燥、紧的茶汤 。实在令人困惑 。
为了把熟茶泡得好喝,笔者针对器皿、水、冲泡手法等一系列问题做了些试验 。略有心得有体会 。在此与诸位茶人探讨 。
我的大体思路是:首先,分析茶性,辨析其特征;其次,根据其特征确定冲泡的目标,力求顺势而动,扬长避短;第三,考虑通过什么手段具体达到扬长避短的目地;最后,通过实践进一步分析,验证和调整 。下面,我先就这几点一一展开,最后在实际演练一次冲泡全过程 。
分析茶性
气味方面 。新熟茶有渥堆味,但好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花蜜香甚至陈香 。老熟茶有仓储味、枯叶味、但好的老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很好的陈香甚至药香 。
滋味方面 。新熟茶滋味已经不太有刺激性、收敛性 。但其汤感较佳 。冲泡得当,会呈现小豆汤一样粘而沙的口感 。老熟茶汤转清,滋味更淡,但能有很高的滑口、油润感 。冲泡得当甚至能臻化境 。
总体而言,熟茶内容不够丰富,一般都不太耐泡 。
根据茶性确立目标
前几泡:抑制气味(堆、仓之粗杂),提升黏,稠、油的汤感,使香--水的平衡向后者倾斜 。争取泡一杯气味不浓,但柔软粘滑的好汤 。同时,尽量控制最初几泡的浓度,以求保护最后几泡的表现,提升整体耐泡程度 。
中间几泡:当发现气味已经开始转醇,就适当激发香气 。追求香--汤的均衡协调 。泡一杯有香有水,香水融合的好茶 。
最后几泡:滋味、汤感物质均已浸泡殆尽 。在无法保证汤感之时,全力激发香气,泡一杯香高滑口的甜水 。
向着目标选择手段
选用胎土厚、烧结度低的紫泥紫砂壶 。
充分利用紫砂壶物理结构的各种特征,既利杂味吸附抑制,又利叶底透气保温 。同时,宽口大腹矮身桶的壶型,如仿古、石瓢等,更利于对注水、水温的控制和杂味的逸散 。最后,茶壶一定要出水快速通畅 。熟茶的浓度在浸泡中随时间变化很快,且叶底又容易堵塞出水孔道,出水慢的茶壶难于控制茶汤浓淡 。
用PH较高(78)的矿泉水冲泡 。
适当的醒茶 。
所谓醒茶,是指冲泡茶叶前改变茶叶的存放环境 。比如从茶饼上撬下,置于陶罐中一段时间 。另茶叶适当接触空气,调整其内部含水量 。
冲泡前水烘 。
水烘的常见方法有三种,列举如下:
第一种:敞开壶盖,用热水淋壶身(需选择合适的壶型) 。
第二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内的一个架子上,像蒸馒头一样蒸 。
第三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的盖口上,蒸 。
控制泡茶水温
总的来说,水温降低,各种气味都会变淡;提高水温,各种气味加强 。尤其,连续高温的浸泡为激发老茶陈香的不二法门 。紫砂壶本身保温性能强,还可以盖住壶盖用开水不断淋壶以提升浸泡温度 。而盖碗保温性能较差,其中叶底在无水浸泡的情况下降温极快 。这样,为了保持叶底温度,有个重要的技巧:出汤后先给盖碗注水,而后再用公道杯给品茗客斟茶 。具体操作到后面实战演练一节中再作细论 。
控制注水水流的稳定性
手法的问题是一个要点,这里说一下 。一般来说:香靠冲,汤靠吊 。也就是说,如果希望让茶汤高香,我们就快水猛冲,让茶叶在容器中翻腾激荡,充分和水摩擦--但此时会牺牲汤感;如果希望让茶汤绵密柔软,我们让水流在一个点上稳定而缓慢地注入泡茶器皿--但这样又会牺牲香气 。
这个口诀过于大略 。冲泡之道乃平衡之道,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茶性,不同的制茶工艺作很多调整 。但总的来说,在熟茶的冲泡中它还是相当实用的 。如下,我们具体分析五种基本的注水手法对冲泡的主要影响 。
高冲:水线长,粗 。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所需时间短,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强 。
高吊:水线长,细 。水在空气中降温最多,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激荡较少 。
低吊:水线短,细 。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小 。
旋水:即注水时移动烧水器皿的壶口 。其主要作用时增加水与叶低的激荡,同时提高各部位茶叶接触水的均匀性 。不旋,壶口一直固定在一个点上注水,称为定点吊水 。
为保证口感的协调、融合性、避免汤水散乱,旋水时有两点小技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