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临泣穴位位置标准定位:足临泣穴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
足临泣位于足背,第四、五跖骨底结合部的前方,第五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伸足取穴 。
文章插图
足临泣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位怎么找足临泣穴位于足背部,当第四、五跖骨结合部之前方凹陷处,当小趾伸肌腱的外侧 。或于第四、五跖骨间,侠溪穴后1.5寸取穴 。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四、五跖骨结合部的前方凹陷中取穴,穴当小趾伸肌腱的外侧 。
穴位解剖足临泣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足背筋膜、趾短伸肌、骨间背侧肌 。皮肤由足背外侧皮神经和足中间皮神经双重分布 。足背皮薄,活动度大 。皮下组织结构疏松,皮下筋膜中走行有足背静脉网及大小、隐静脉的起始部 。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足背深筋膜,在趾长伸肌腱至第4、5趾的肌腱之间,经趾短伸肌腱外侧,入骨间背侧肌 。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四骨间背侧肌和第三骨间足底肌(第四与第五跖骨之间) 。
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和足背动、静脉网,第四蹠骨背动、静脉 。
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
足临泣穴的作用附注:胆经俞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穴、俞穴,属木,足少阳带脉穴之会 。
足临泣穴意义: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风气 。
运行规律:小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并传于地五会穴,大部分传向胆经之外 。
足临泣的功效:运化风气,冷降水湿,足临泣有清泄肝胆,通调带脉,舒肝熄风,化痰消肿的作用 。
主治疾病足临泣主治头目、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颔痛腮肿、齿痛、耳聋、咽肿、瘰疬、腋下肿、乳肿、胸痹、胁肋痛、髀枢痛、膝踝关节痛、足背红肿、咳逆喘息、疟疾、月经不调等 。
现代又多用足临泣治疗结膜炎、泪囊炎、乳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颈淋巴结结核等 。
足临泣主治胁肋痛,目眩,偏头痛,目外眦痛,乳痈,疟疾,月经不调,足跗肿痛等 。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眩晕;
月经不调,胎位不正,乳腺炎,退乳;
其它:中风瘫痪,足跟痛,间歇热,呼吸困难 。
穴位配伍足临泣穴配三阴交穴治痹证;
足临泣穴配三阴交穴、中极穴治月事不利 。
足临泣穴配丘墟穴、解溪穴、昆仑穴,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肿痛 。
足临泣穴配风池穴、太阳穴、外关穴,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
足临泣穴配乳根穴、肩井穴,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痈 。
刺灸法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点,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
针刺方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趾端放散;
三棱针点刺出血 。
艾灸方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
足临泣穴解析足临泣为经穴名(Zílínqì GB41) 。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原名临泣 。《圣济总录》始名足临泣 。属足少阳胆经 。足临泣是足少阳胆经的输穴,五行属木;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带脉 。足:足部;临:治理;泣:泪水,目之所出 。穴在足部,善治眼疾,故名 。
足临泣意义足临泣 。足,指穴在足部 。临,居高临下之意 。泣,泪也 。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 。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化雨冷降,气血的运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 。
胆经俞 。俞,输也 。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在本穴的变化不光是化雨冷降,时亦有部分水湿云气向外传输,本穴为胆经水湿风气的向外输出之处,故为胆经俞穴 。
本穴属木 。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除在本穴化雨冷降外,同时亦向外部输出,表现出风木的横行特征,故其属木 。
足少阳带脉之会 。本穴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与带脉穴气血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相同,气血特性相同,故为足少阳带脉穴之会 。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胸痹心痛,不得息,痛无常处,临泣主之 。
《针灸大成》:乳肿痛,足临泣 。
《类经图翼》:主治胸满气喘,目眩心痛,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痹痛无常 。
【足临泣穴】
推荐阅读
- 头临泣穴
- 经穴之可疏肝利胆、消胀回乳的特效穴——足临泣!
- 牡丹养生堂上观,瞳子痒,远视??,昏夜无见,承泣穴主治:目冷泪出
- 牡丹养生堂承泣穴主治:目冷泪出,上观,瞳子痒,远视??,昏夜无见
- 牡丹养生堂@承泣穴:目赤肿痛按承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