颧髎穴位位置标准定位:颧髎穴在面部 , 当目外眦直下 , 颧骨下缘凹陷处 。
![颧髎穴](http://img.jiangsulong.com/220404/0550121558-0.jpg)
文章插图
颧髎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颧髎穴位于面部 , 颧骨下缘 , 目外眦直下的凹陷中 , 仰靠取穴 。
正坐或仰卧位 , 于颧骨下缘水平线与目外眦角垂线之交点处 , 约与迎香同高 。
正坐或仰卧位 , 在目外眦直下 , 颧骨下缘凹陷处取穴 。
穴位解剖在颧骨下颌突的后下缘稍后 , 咬肌的起始部 , 颧肌中;有面横动、静分支;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 。
颧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颧肌、咬肌、颞肌 。有面横动、静脉分支 。分布着面神经及眶下神经 。皮肤由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布 。皮下组织内的筋膜疏松 , 以纤维束连于真皮和肌质 , 其间有面横动、静脉经过 。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进入面神经颧支支配的颧肌 , 进而入咬肌及颞肌 , 该二肌由下颌神经的咬肌支和颞深前、后神经支配 。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颧肌→咬肌→颞肌 。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眶下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颧支和下颌神经的肌支分布 。
布有面神经、眶下神经、面横动、静脉 。
颧髎穴的作用附注:手少阳 , 太阳穴经交会穴;《图翼》:禁灸 。
颧髎穴意义:小肠经气血在此冷降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 , 性凉 。
运行规律:横向下行听宫穴 。
特异性:颧髎穴为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之交会穴 。
颧髎穴功效冷降天部浊气 。
颧髎穴有通经活络 , 散风止痛 , 祛风镇痉 , 清热消肿作用 。
颧髎穴为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之会穴 , 有舒筋止痛之功 , 主治口僻、面赤 。
主治病症颧髎穴主治口眼歪斜 , 眼睑动 , 齿痛 , 唇肿 , 面神经痉挛 , 面瘫 , 面赤 , 目黄 , 目赤 , 面神经麻痹 , 三叉神经痛 , 口眼斜 , 颊肿 , 面肌痉挛 , 鼻炎 , 鼻窦炎 , 牙痛等 。
颧髎穴主治口眼歪斜、眼睑动、齿痛、唇肿 。
颧髎穴主要用于面部疾患:如面神经痉挛、面瘫、面赤、目黄、齿痛、眼睑动等 。
颧髎穴主治口眼?斜、眼睑动、目赤、目黄、齿痛以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
颧髎穴主治口眼斜 , 眼睑动 , 目赤 , 目黄 , 齿痛 , 颊肿 , 唇肿 。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五官科系统疾病:鼻炎 , 鼻窦炎 , 牙痛等 。
配伍应用颧髎穴配地仓穴、颊车穴治口歪;
颧髎穴配合谷穴治齿痛 。
颧髎穴配太阳穴、下关穴、颊车穴、合谷穴治三叉神经痛 。
颧髎穴配二间穴治齿痛 。
颧髎穴配大迎穴治目动 。
颧髎穴配翳风穴、合谷穴 , 有清热镇痛的作用 , 主治三叉神经痛 , 齿痛 。
颧髎穴配肝俞穴 , 太冲穴 , 有舒肝解痉止痛的作用 , 主治面肌痉挛 , 眼睑瞤动 。
颧髎穴配太阳穴、攒竹穴、下关穴、地仓穴、颊车穴 , 治口眼斜 。
颧髎穴配颊车穴、合谷穴 , 治面肿 。
刺灸法治法:寒则通之或先泻后补 , 热则泻之 。
针刺方法一般直刺0.3~0.5寸 , 局部有酸胀感 , 可扩散至半侧颜面部 。
或斜刺0.5~1.0寸 。
或沿皮刺0.5~1寸 。
艾灸方法艾炷灸1~3壮 , 艾条灸5~10分钟 。
颧髎穴解析颧髎为经穴名(Quánliáo SI18) 。出《针灸甲乙经》 。《备急千金要方》作权髎 。别名兑骨、权髎、兑端 。属手太阳小肠经 。为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 。颧即颧部 , 髎即骨隙 , 此穴在颧部骨隙中 , 故名颧髎 。主治口眼歪斜 , 眼睑动 , 齿痛 , 唇肿 , 面神经痉挛 , 面瘫 , 面赤 , 目黄 , 目赤 , 面神经麻痹 , 三叉神经痛 , 口眼斜 , 颊肿 , 面肌痉挛 , 鼻炎 , 鼻窦炎 , 牙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