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大观园真的是曹雪芹心中的桃花源吗

作者:郝加献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真的是曹雪芹心中的桃花源吗
文章插图
(一)“天上人间诸景备”就目前大众所认知的,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是最复杂的《红楼梦》的作者。书中第一回,明确写道:“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是汉族旗人,出生在南京,曹家是一个“百年望族”。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曾做过康熙的奶妈,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从康熙二年至雍正五年,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顒、叔父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六十多年之久。织造是专为宫廷采办丝织品和各种日用品的官职,官阶虽不高,但是非皇亲不能充任。因此,曹雪芹幼年在南京度过了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真的是曹雪芹心中的桃花源吗
文章插图
雍正年间,嗣父曹頫因织造差员勒索驿站及亏空公款等罪,被下旨抄家,曹頫被“枷号”,曹雪芹随同祖母,母亲等全家老少,由南京迁回北京,靠发还的崇文门外少量房屋度日,开始了穷困潦倒的悲凉生活。这一年,曹雪芹刚虚岁14岁(有18岁之说)。曹雪芹从赫赫扬扬的官宦世家,坠入“瓦灶绳床”的地步,特别是亲身经历了家庭衰败破产而饱尝人世间辛酸,极为痛苦,锥心刺骨。回味昔日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成为穷愁潦倒的曹雪芹的精神寄托,怀着切肤之痛,写下了这部不朽巨著。《红楼梦》带有曹雪芹自传的性质,但又非完全意义的自传。“真事隐去,假语村焉”,文学创作的成分更多。特别是妙笔生花虚构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大观园和一群生动活泼的青春女子。——著名学者白先勇先生说,大观园只存在曹雪芹的心中,是他的“心园”,他创造的人间“太虚幻境”。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真的是曹雪芹心中的桃花源吗
文章插图
贾家的大姑娘元春选上了皇妃,贾府欢腾一片,为了迎接元妃省亲,建造了一座仙境般(“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省亲后,贾宝玉和贾府的姑娘们都住进了大观园。宝玉身边的姐妹们个个性格分明,她们结诗社,制灯谜,放风筝,开夜宴,品梅赏雪,踏青游园,生活在一个神话般的园子里。宝玉倚红偎翠,流连于群芳之间,不亦乐乎!后来,元妃失势至死亡,没有了庇护的贾家事败,大观园群芳流散,宝玉看破红尘出家为僧,本来奢华富贵的宁荣二府,终于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真的是曹雪芹心中的桃花源吗
文章插图
(二)“金陵十二钗正册”《红楼梦》中关于宝玉,有“意淫”一说。事实上,红楼一梦,特别是仙境般的大观园更是曹雪芹的“自恋”“意淫”之作。大观园群芳中,“金陵十二钗正册”是第一层次。元、迎、探、惜四春是宝玉的姐妹,李纨、王熙凤是宝玉的嫂子,巧姐是宝玉的侄女,秦可卿是宝玉的侄媳妇,均有直系或旁系关系。而钗、黛、湘云、妙玉则是她们之外宝玉生命中最重要的四个青春少女。除宝钗尚有母亲外,黛玉、湘云、妙玉都是出身官宦人家,自幼父母双亡,——这不禁让人想到“文革”时的“八个样板戏”,男的无媳妇,女的无丈夫,而黛玉和妙玉又都是从小多病。这样她们就可以无牵无挂、理由充分、顺理成章地住进了大观园。这不是巧合,这是曹公刻意设计的。【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真的是曹雪芹心中的桃花源吗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真的是曹雪芹心中的桃花源吗
文章插图
本人有四个章节分别对钗、黛、湘云、妙玉做了解读,认为曹公赋予了她们深刻的象征意义:林黛玉代表着诗意与理想,薛宝钗意味着现实,而妙玉是大雅,是超尘脱俗,那么史湘云则是大俗,是食人间烟火的名士风流。解读她们的时候,我常常想到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小说中有“风月宝鉴”),又想到“脂批”的“影子说”。这说明什么?这至少说明并不是曹公的现实生活中,真的有这么四位风流绝代的女子,而是曹公按照他的理想,艺术创作出来的,以最终达到“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艺术效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