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窍阴穴

足窍阴穴位位置足窍阴穴位于人体的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

足窍阴穴

文章插图
足窍阴穴位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足窍阴穴位于足趾,第四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伸足取穴 。
生理解剖有趾背侧动、静脉和趾跖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背侧神经 。
足窍阴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趾背腱膜、趾骨骨膜 。皮肤由足背中间皮神经的外侧支和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 。跖背动脉在趾蹼处分出二支趾背动脉,分布于各趾的相对缘 。趾底总动脉也发出趾底固有动脉到各趾,因此各趾均有四条趾动脉,即二条趾背动脉,二条趾底固有动脉,各动脉均与同名静脉和神经伴行,走行于各趾的跖背面与侧面的交界线上,在趾端形成各自的网,营养并支配趾关节、腱膜和皮肤 。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四趾甲根 。
布有趾背神经,趾背动、静脉和趾底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 。
足窍阴穴的作用特殊性:胆经井穴,属金 。五输穴之井穴,五行属金 。
足窍阴穴意义:胆经经水由此回流体内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天部之气 。
运行规律:经水由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经气由地之地部外出地之表部 。
功效作用:沟通内外经脉气血 。疏肝解郁,通经活络 。足窍阴穴有疏肝气、清胆火、熄风热的作用 。
足窍阴穴

文章插图
主治疾病【足窍阴穴】足窍阴穴的功效可治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喉痹,胸胁痛,足跗肿痛,多梦热病 。
足窍阴穴主治头、五官、胸胁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耳鸣、耳聋、喉痹、口于、舌强、舌本出血、热病胁痛、咳逆、烦心、梦魇、手足转筋、肘不得举、痈疽等 。
现代又多用足窍阴穴治疗肋间神经痛、高血压、胸膜炎、乳腺炎等 。
足窍阴穴主治偏头痛,目眩,目痛,耳聋,胁痛,失眠,多梦,热病;以及高血压,肋间神经痛等 。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
2、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后遗症,足踝肿痛;
3、五官科系统疾病:结膜炎,耳聋,耳鸣;
4、其它:哮喘,胸膜炎 。
穴位配伍足窍阴穴配太冲穴、太溪穴、内关穴、太阳穴、风池穴、百会穴治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胸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神经性耳聋等;
足窍阴穴配阳陵泉穴、期门穴、支沟穴、太冲穴治胆道疾患;
足窍阴穴配水沟穴、太冲穴、中冲穴、百会穴、风池穴急救中风昏迷 。
足窍阴穴配头维穴、太阳穴,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
足窍阴穴配翳风穴、听会穴、外关穴,有清热泻火,通经活络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
足窍阴穴配少商穴、商阳穴,有清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喉痹 。
刺灸法治法: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
针刺法一般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
艾灸法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
足窍阴穴解析1、足窍阴 。足,指穴在足部 。窍,空窍之意 。阴,指穴内物质为阴性水液 。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水由此回流体内的空窍之处 。本穴为胆经体内与体表经脉的交会点,由于胆经体表经脉的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所处为高位,因而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体内,故名 。
2、胆经井 。井,部孔隙也 。本穴有地部孔隙连通体内,故为胆经井穴 。
3、本穴属金 。属金,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其运行为从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而因本穴流入地之地部的经水量少,流入体内后则大量气化又外出体表,气化之气表现出肺金之气的凉湿特征,故其属金 。
足窍阴为经穴名(zúqiàoyīn GB44) 。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原名窍阴,《圣济总录》名足窍阴 。属足少阳胆经 。足窍阴是足少阳胆经的井穴,五行属金 。足即足部,窍即孔窍,阴为阳之对,开窍于耳目的肾和肝均属阴脏,此穴在足部,善治耳目诸疾,故名足窍阴 。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胁痛,咳逆,不得息,窍阴主之 。
《备急千金要方》:主痈疽,头痛如锥刺,不可以动,动则烦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