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临泣穴

头临泣穴位位置标准定位:头临泣穴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 。
头临泣穴位于眉中直上入发际0.5寸,正视时与瞳孔相直;或于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之中点取穴 。
【头临泣穴】

头临泣穴

文章插图
头临泣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头临泣穴位于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 。正坐仰靠取穴 。
穴位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布有额神经内、外支会合支 。
头临泣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额骨) 。分布着额神经内、外侧支的吻合支和有额动、静脉 。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
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的吻合支和额动、静脉 。
头临泣穴的作用附注: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 。
头临泣穴意义: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
运行规律:大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小部分吸热后循胆经上行目窗穴 。
头临泣穴功效:降浊升清,头临泣穴有清脑明目、宣通鼻窍、聪耳明目、安神定志的作用 。
主治疾病头临泣穴主治头痛,目眩,目外眦痛,目翳,鼻塞,鼻渊,惊痫等 。
头临泣穴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等 。
现代又多用头临泣穴治疗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癫痫、中风昏迷等 。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小儿高热惊厥;
五官科系统疾病:角膜白斑,急慢性结膜炎,屈光不正;
其它:急性脑血管病 。
穴位配伍头临泣穴配阳谷穴、腕骨穴、申脉穴治风眩;
头临泣穴配肝俞穴治白翳;
头临泣穴配大椎穴、腰奇穴、水沟穴、十宣穴治中风昏迷癫痫;
头临泣穴配大椎穴、间使穴、胆俞穴、肝俞穴治疟疾 。
头临泣穴配百会穴、印堂穴、头维穴,为近部取穴法,主治头痛 。
头临泣穴配攒竹穴、丝竹空穴、合谷穴,有清热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痛 。
头临泣穴配百会穴、人中穴、内关穴,有通窍醒神的作用,主治小儿惊痛 。
刺灸法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
针刺方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 。
艾灸方法艾条灸5~10分钟 。
头临泣穴解析头临泣为经穴名(Tóulínqì GB15) 。出《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名临泣;《圣济总录》名目临泣;《针灸资生经》名头临泣 。属足少阳胆经 。头临泣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 。头即头部,临指治理,泣即泪水,此穴在头部,可治理眼疾而控制泪水,故名头临泣 。
头临泣 。头,指本穴在头部,有别于足临泣之穴 。临,居高位而朝向低位也,此指穴内气血的运行变化为由上而下 。泣,泪水也 。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 。穴内水湿从天部滴落于地部 。本穴物质为阳白穴上传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吸湿而化为寒湿的降水云气,雨滴由天部降于地部,如泪滴从上落下,故名 。临池名意与头临泣同,池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降水云气,富含水液 。
特异性头临泣穴为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交会穴 。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卒中风不识人,目眩鼻塞,目生白翳,多泪 。
《针灸大成》:白翳,临泣、肝俞 。
《类经图翼》:主治鼻塞,目眩生翳,眵?冷泪,眼目诸疾,惊痫反视,卒暴中风不识人,胁下痛,疟疾日酉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