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日本抹茶道源自中国,这是真的吗?

【都说日本抹茶道源自中国,这是真的吗?】

都说日本抹茶道源自中国,这是真的吗?

文章插图
日本抹茶道 。体验过日本抹茶道的人都知道 , 宾客在喝上一碗主人亲手打制的抹茶之前 , 要经历一个何其繁琐的过程 。而点出的那一碗绿绿的抹茶汤 , 喝到嘴里 , 还有浓浓的青草味 , 和中国茶饮追求的色香味形俱全的品鉴理想相去甚远 , 还难免有点小沮丧 。也正是因为这套考验耐心的“仪式感” , 让我经常听到这些说法:“日本的那套就是中国古代的喝茶方法”、“他们对我们的饮茶传统保留得很完整”、“抹茶已经是我们抛弃的饮茶方法了”……联想起前段时间被蔡澜先生批评的花架子式当代中国“茶艺” , 无论哪种说法 , 都可以看出 , 日本抹茶道被国人赋予了一种更“传统”的中华茶文化“遗留物”形象 。而这种想象源于我们自身传统的悠久及其在当代的丢失 。早期的日本茶道曾是浮华名利场的工具
都说日本抹茶道源自中国,这是真的吗?

文章插图
日本的《类聚名物考》中记载:“茶道之起 , 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 , 南浦昭明由宋传入 。”《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 , 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说法 。在此之前的镰仓时代 , 荣西法师把宋代的禅宗和饮茶习俗带入日本 。 那时的饮茶方式 , 正是现代“抹茶”的雏形:将干燥的茶叶磨成极细的粉 , 加入热水 , 以茶筅快速搅动起泡沫 。不过这种茶 , 在宋代被称为“末茶” 。说来有趣 , 最早使末茶在日本风靡的原因倒不是品茶本身 , 而是宋代的“斗茶”游戏 。斗茶是宋代风靡的一种游戏 , 是以竞赛的形式品评茶质优劣的一种风俗 , 以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度、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没有水痕来衡量效果 。色、香、味三者俱佳者 , 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不同于宋代斗茶品鉴茶品质的优劣 , 日本的“斗茶”是通过饮茶猜出茶的产地是否正宗来评判胜负 。当时所说的正宗茶 , 都是京都的(木母)尾茶 , 这是荣西法师赠送给他的友人明惠上人种植的 。在(木母)尾茶最盛行的时代 , 这个产地的茶才能被称为“本茶” 。今日的抹茶圣地宇治一直到日本战国时代(1467—1615年)才得到认可 , 在当时只能被称为“非茶” 。开庆元年(1259年)南浦绍明入宋 , 归国时将一套径山茶台子(制作末茶的茶磨和茶磨盘)与茶道具 , 以及七部中国茶典一并带回了日本 , 在寺内推广径山的禅茶 。后来南浦昭明的弟子宗峰妙超开创建了京都的大德寺 , 茶道器具和禅茶仪式也随宗峰妙超到了大德寺 。日后对日本茶道的创立有很大贡献的一休宗纯和村田珠光都出自大德寺 。茶道初传入日本 , 并没有立刻形成自己的风格 , 甚至并没有“茶道”这个词 , 而是以“茶之汤”为之表述 。早期的茶道并不像今日看到的这般清冷风格 , 相反 , 因为当时受到唐宋文化影响太深 , 要想成为茶道名人 , 必须拥有唐物(指从中国传来的艺术品和陶器等) , 茶道用具都是以使用昂贵华丽的唐物为荣 , 当时茶室的建筑风格与后来的茶室比较起来简直浮夸 , 多为夸张的中国式、两层建筑的茶亭 , 或者唐代书院式高大的建筑 。茶会的主人和客人的打扮也都十分夸张 , “主客双方都要装扮成具有相当地位的和尚 , 身穿缎子衣 , 外罩金线织花锦缎的袈裟 , 地上铺着豹子皮 , 身体还要靠着凭肘” 。(《茶道的历史》)甚至 , 在那个时代做茶师 , 有时是拿生命在工作——如果跟织田信长或丰臣秀吉面对面做台子点茶 , 稍有不慎 , 就要被砍掉脑袋 。所以 , 初期的的茶会可谓浮华的名利场 , 茶道是名利场上的工具 。16到17世纪 , “茶之汤”大体是作为一个包含藏茶、吃茶的规范和精神理念的词来使用的 。直到17世纪中后期 , 作为有着内涵吃茶作法的规范和精神理念的词语的“茶道”一词才初见文献 。而对于“茶道”到底是什么 , 日本学者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 但归纳起来 , 可以理解为一种以服用抹茶为契机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的文化体系 。日本茶道为何会从物质炫耀转向平凡之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