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他成了儿子的免费保姆

“莫道桑榆晚 , 为霞尚满天 。 ”10月14日是重阳节 , 也是我国第9个法定“老年节” 。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 , 占全国总人口的18.7% ,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 。 他们中 , 有的为支持儿女事业、照料孙辈 , “候鸟式”离家漂泊至陌生城市;有的因子女外出务工导致家庭“空巢化” , 加之乡土情结重 , 留守村庄;也有的因各种原因没有子女成为孤寡老人……
他们的生存状态怎样 , 面临哪些困难 , 如何实现“让所有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两口子专心挣钱奔前程 , 姥姥在家照顾好孩子 。 这样的分工 , 在王燕(化名)心里原本是完美的 , 但最近“梦碎了”——姥姥和孩子琪琪都出现了一定的心理问题 , “当听到心理咨询师的诊断时 , 我崩溃了” 。
琪琪出生4个月时 , 王燕返回工作岗位 , 姥姥千里迢迢从老家赶到北京 , 开始扛起了贴身照顾琪琪、料理家务的重任 。 而看似平衡的背后 , 是姥姥心理的失衡——感觉被“困”在这个家里的焦虑 , 加上不能尽孝床前来自自己母亲的电话责备 , 让姥姥对琪琪“又爱又恨” , 用心理咨询师的话来讲 , “琪琪成了姥姥实现价值的工具” , 6岁的孩子不再允许犯任何错误 , 失去了哭泣的权利 。
虽然王燕家的情况有些特殊 , 但为了照顾孩子从老家赶到城里 , 全职带孙辈的“老漂族” , 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
64岁的吴爱芳(化名)是湖南人 , 儿子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北京工作 。 两年前 , 为了照顾年幼的孙女 , 吴爱芳在儿子的邀请下来到河北廊坊燕郊(紧邻北京)与儿子儿媳同住 , 照顾一家人的起居生活 。 “年纪大了 , 干不了别的 , 也只能看看孙子 , 做点家务 , 都是为了孩子们能幸福 。 ”吴爱芳说 , 但幸福的背后 , 付出了多少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
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 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2.6亿 , 占比18.7% 。 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 , 这些老人在家庭中往往承担“带孩子 , 做家务”的重任 。 其中 ,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口流动加速 , 越来越多的老人为了照顾孩子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 , 走进陌生的环境 。
这些老人在异乡生活得习惯吗?和邻里关系融洽吗?生病就医方便吗……带着这些问题 , 采访人员展开了调查 。

65岁,他成了儿子的免费保姆
文章图片

总在忙:接送孩子买菜做饭三点一线
“不说了 , 我得给孙子做饭了 , 不然就来不及了 。 ”62岁的陈璐在河南驻马店正阳县的出租房里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 , 时不时抬头看钟表 , 在临近中午11点时 , 急匆匆地结束了采访 。
陈璐是正阳县吕河乡人 , 以前一直生活在乡下 , 儿子儿媳常年在外打工 。 为了让孙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 儿子将孩子转到了县城上学 , 陈璐也开始了租房陪读的生活 。 “家里还有田 , 家门前有一小片菜地 , 养着鸡、鸭 , 这些也都离不开人 , 所以他爷爷就留在家里 。 ”
学校、菜市场和出租房 , 是陈璐在县城陪读生活中最常去的三个地方 。
出租房不大 , 屋内只能摆放下一张床和一个衣柜 。 在这个逼仄的空间内 , 陈璐还是想办法为孩子安置了一张书桌 。 孩子今年读初二 , 从书桌上方张贴的奖状可以看出他学习成绩优异 。 “这些奖状也是我的军功章 , 也算是对得起他爸妈 , 对得起自己了 。 ”陈璐颇为自豪地说道 。
据房东介绍 , 由于位置距离正阳县第一小学和第一中学都比较近 , 家里的空房常年租给陈璐这种带孩子来读书的租户 , 大多是老人带孙辈 , 因为孩子的父母要外出打工赚钱 , 毕竟供孩子读书和老人生活也需要不小的支出 。
在陈璐的手机闹钟上 , 只定了3个时间:早上5点、中午11点和下午4点半 。 这是提醒陈璐做饭的时间 , “我吃得早点晚点都无所谓 , 主要是因为孙子要上学 , 一切都得按照他的时间来” 。
按时做饭、准时吃饭、接送孩子 , 必须要牢记遵守 , 对吴爱芳而言也是如此 。 由于儿子儿媳要早起上班 , 吴爱芳每天必须要赶在7点之前做好早饭 , 等儿子儿媳吃完走后 , 再把孙女喊起来吃饭 , “晚一步 , 步步晚 , 时间都是固定好的” 。
“哪有什么闲工夫呢?吃完饭送完孩子上学 , 还得去买菜 。 买完菜回来还得洗衣拖地 。 只要你想 , 总会有各种家务等着你干 。 ”在回答采访人员“空闲时做点什么”的问题时 , 吴爱芳看着刚洗完晾晒的全家衣服感慨道 。


推荐阅读